《西江日报》伴随着我成长
(2020-08-22 09:34:32)
标签:
文化 |
《西江日报》伴随着我成长
陈笑音
只要认真、用心、坚持做好每一件事,即使阅读一张报纸也可以让你成长!在《西江日报》迎来创刊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来说说我与《西江日报》的情缘,它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说起我对《西江日报》文艺副刊“西江月”的喜爱,那要追溯到1986年秋,那时《西江日报》刚复刊不久,我在高要南岸工作。有一个星期天,我到叔叔家里玩,发现他家里订阅了一份《西江日报》。一个清新脱俗的“西江月”副刊吸引了我,一些本土作者在“西江月”下漫步、徜徉,使我羡慕不已。读着“西江月”发表的一篇篇佳作,心灵如沐春风,令我久久不能平静。我惊异地发现,文学作品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我年轻的心便萌发了对文学的爱恋。从那时起,我也订阅了《西江日报》,阅读《西江日报》陪伴着我度过了青年时代,直到现在。
我喜欢阅读《西江日报》副刊“西江月”发表的文艺作品,尤其是一些小小说和散文。“西江月”发表的小小说和散文,作品新颖,人物生动,语言个性化,情感独特,有滋有味,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使人耳目一新。每当我阅读到精彩文章时,我就把它剪下来,贴在一个笔记部上,这些文章,我时常翻出来看,有的甚至看了好几次,它带给我生活的乐趣,开阔视野,启示人生。《西江日报》新闻版的一些好新闻报道、好观点、好典型、好经验也剪下来,认真阅读借鉴,不仅提高了政策水平、增长了文化知识,还摸到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对我后来从事新闻工作很有帮助。那时,在工作之余,我尝试为县广播站写新闻稿。记得当时,我休息回村了解到村中有一个农户,通过养鸭致富了。我尝试着写了一篇通讯稿《养鸭能手学养鸭》寄到了县广播站。有一天中午,村中广播播放我写的《养鸭能手学养鸭》的新闻稿,全村人都知道是我写的,我成了村中的“名人”,我十分激动,从那时起,我开始练习写作,尝试着给报刊投稿。
无庸置疑,当我彷徨、徘徊于“文学小道”时,是“西江月”鼓舞起我的信心,激起了我对文学的幻想,激起了我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使我始终如一坚持文学创作,也使我在阅读“西江月”文学作品中,悟出了一些说得清和说不清的文学创作道理,提起笔来写稿,我得到了连连投中的喜悦。从1986年开始,在“西江月”副刊编辑刘佑局、颜石、唐希明、黄思源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先后在“西江月”副刊发表了《金矿情缘》《高要人的文化观念》《象山神话》《象山抒怀》《高要风采》《星湖风光醉游人》《最美八卦村》《星湖秋色》《月色砚都》《奇山秀水七星岩》等描写肇庆本土的文学作品,以及发表了一些新闻报道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西江日报》的熏陶,也归功于“西江月”编辑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他们从稿件堆中拾起这些无名之辈的习作予以发表,《西江日报》编辑的这种工作作风,我深为崇敬。
由于我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成绩,1992年初,素未谋面的当时高要文联秘书长,现任肇庆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邹干豪同志专门来到我家找我,推荐我到高要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工作。邹干豪同志这种伯乐精神让人敬佩。
后来,我被调到了高要报社、高要新闻中心工作,做过《羚峡》《文峰》《肇庆作家》文学杂志编辑以及《高要报》副刊编辑,现在肇庆市高要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从1987年开始,我先后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农村报》《南方都市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晚报》《民间文学》《粤海散文》《佛山文艺》等各级报纸杂志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出版了长篇传记文学《梁寒操传》、短篇小说集《只是云烟》。1998年4月3日的《南方工报》二版头条,曾介绍过我的创作经历。
当时有全国出版刊号的《高要报》创办初期,《西江日报》要闻部的罗锦朝、余月华等老师有空时来到《高要报》指导我们办报和上新闻辅导课,使我们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从1993年开始,我先后在《西江日报》要闻版发表了通讯《连结千家开富路》《白诸经济在腾飞》巜“金马”有匹“金马驹”》《开拓者之路》《九山变富乡》《大端秀色撩人醉》《新市场里笑声欢》《御膳名肴》等三十多篇新闻通讯稿。几十年来,一共在《西江日报》发表各类文章100多篇。
一个报纸副刊的真正力量,在于它丰富的内容,在于它在作品质量上竭尽全力,在于它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西江月”编辑们,在这些方面,独辟蹊径,把“西江月”编出特色和个性来。今后,我希望“西江月”在保留一些传统栏目的同时,如小说等,更要推出一些反映和描写肇庆本土的散文作品,重点宣传肇庆、推介肇庆风土人情和旅游景点文学作品,让广大读者在阅读中充分享受快乐的同时,多些了解肇庆本土文化和旅游文化,让肇庆旅游闻名天下。
我相信,通过编辑记者们的努力,《西江日报》一定会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报纸,“西江月”下,永远让人流连忘返……
阅读《西江日报》陪伴着我度过了青年时代,直到现在。这个爱好,会一直伴随着我。
(原载《西江日报》202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