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拍电影不是斗狠比酷

(2011-03-04 12:53:35)
标签:

电影

观音山

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

冯小刚

陈凯歌

让子弹飞

票房

利润

艺术

http://s10/middle/4c1ab84bt9d9ffe977ab9&690

 

 

 

阿荣/电影冷空气  胶片不拷贝

 

 

 

日,张艺谋老搭档、《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贝尔的得奖成为海外票房的保证,《金陵十三钗》有望在超过150个国家上映。他还称张艺谋的最大对手不再是冯小刚,而是姜文。看到这则报道,我笑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692EN00SIGG.gif

 

这些年以来,似乎大陆电影一直就盘踞在张、冯、姜以及陈凯歌等这几人手里,形成他们各自的电影王牌和所谓的票房毒药,并个个以此为荣,自得其乐。其实,私下里依然都还是暗中较劲,彼此不让须眉,都想做老大,却没有人愿意做老二。都以为自己可以掌控票房,都可以成为国内电影的第一大亨。因此,在电影创作到投拍上难免会因此而占据了对电影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单单从表象的制作团队的精良和资金投入的多少上来衡量自己的电影实力,实际也是一种对电影艺术的歪曲与误导。

 

这些所谓第五代电影导演的大腕级人物,个个都还想着能宝刀不老,继续为电影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但实际上,他们的站着茅坑不拉诗,或者拉不出什么好诗来的做派已经让更多的业内人士感到了丝丝的不快。尤其张艺谋近几年拍得几部电影,口碑极差,的确艺术鉴赏力都大大打了折扣,但因为票房有保证,就有人自然买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可笑,也很令人尴尬的现象。有些观众其实就是冲他拍得有多烂才进了电影院的,有的就是因为很多人骂他电影拍得烂才去看的,并不是带着崇拜和期望值很高的敬仰心理去看的,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更有业内人士暴料(这是我混迹电影圈一个朋友亲口所言),据说很多大导演的电影作品都开始层层转包下去拍摄了。当然,这“电影承包”一说只是捕风捉影之谈,不可当真。但若是真,也似乎从一个侧面吹来冷风告诉我们,电影之所以烂,是有根源的。不能好好把关,不能用心去监制,出来的东西完全可以想得到会是个什么东西的。豆腐渣电影其实已经有所抬头的趋势,也看了一些二三流的电影,比如无名导演导的〈大胃王〉,一看画面就发现烂得很,资金投入不多,而且发现好多剧情有抄袭雷同港台电影剧情的嫌疑,虽然有潘长江和郭德纲的加盟出演,但因为整个电影斧凿痕迹明显,有些演员表演生硬呆板,整部影片的线条不是很细腻,有闪电运作和粗枝大叶之感觉,尽管有点煽情,但终究没有骗出我的泪水来。看完后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但也有无名导演拍得电影在我看来很是不错,如〈走路去上学〉,如〈钢的琴〉。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钢的琴〉居然在拍摄期间整个剧组所有经费只有四十多元的艰难状态下,忍硬着头皮咬着牙艰难完成前期。据知情人透露,片中的女一号秦海璐在看到电影班子如此艰难不能正常拍摄的时候毅然把自己家里的钱拿出来继续投拍这部电影,最后这个电影在国际上最近获了奖项,听听,都觉得非常感人。

 

而说到烂片,超级烂片这样的字眼,陈凯歌这几年也饱受着这样的舆论摧残。从〈无级〉开始,他就让人骂个不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更是将他和他的电影恶搞丑化到俗不可耐的地带。这不得不说是陈凯歌电影史上最失败,也最汗颜的一笔,也不得说是应该引起陈凯歌反思的地方。而怒发冲冠的陈凯歌并不吸取自己失败的教训,继续顶着骂名继续推进他对电影的另类解读,可惜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拍得叫座观众绝对不会给你甩鼻涕,挪揄你;拍烂了,还想让观众喝彩鼓掌送鲜花,门都没有!别的不说,最近骂得厉害的当然是〈赵氏孤儿〉。这部电影一上院线就骂声不断,我还在微博写下调侃调的字句:此时的陈凯歌,完全就该是真正的“肇事孤儿”了。人见人打,人见人骂,唉,电影圈的孤儿也不好混啊!手中的摄像机就象是方向盘,剧本就该是高速公路或者乡间土路,拍不好,开不好,肯定会肇事的!

 

实际上,八十年代的〈黄土地〉这样的电影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那时候,年轻的陈凯歌都可以拍出那么到位深厚的电影,按常理,现在的他更应该对电影的驾驭完全就该是如鱼得水,没想到他却拍得如此不尽人意。虽然他有几部电影的确拍得不怎么样,但我对〈梅兰芳〉和〈霸王别姬〉这两部电影还是超喜欢的,觉得他就该按着这样的风格和思路去拍电影才是对头的。那些悬幻的,大手笔的,歪曲历史的,粗制滥造的电影希望他还是不要去涉猎为好。别以为有几个所谓腕级的人物参演,你就能赚钱。

 

说到这,就又由不得说张艺谋几句,提及风格,张艺谋骨头里其实依然还是对西部那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情结的,似乎只要条件允许,时机成熟,他就想拍陕北那片土地,拍那片土地上的人,拍那片土地上的事。这点,是让我对他很敬佩的地方。但后来的张艺谋变了,变得浮躁了,也焦虑了,甚至对电影根本就不认真了,完全带着轻浮的心态和调侃的心态去拍,完全丢了他自己,完全就是为了钱去拍的,所以烂是很必然的,烂是肯定的。但他却忘了,烂也是掉价的,烂也是会使人蒙羞的!但现在看来,张艺谋似乎还没有在这一点上有所觉悟。他或者以为,老子现在有钱了,掉价算什么?反正老子有钱,不怕掉价啊!是的,也许我们都不难想象。当我们面对自己神圣的职业在最初的时候,那股认真和专心,投入,乃至废寝忘食都是觉得快乐和值得。但后来在艺术和事业达到某种所谓高度和颠峰的时候,人是会疲惫,甚至觉得再这样走下去也就那样,消极,怠慢,甚至觉得也就那么回事,新鲜感的丧失和对事业追求的缺失,都会导致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就这样自我荒废。因为他的荣誉已经是终身成就(终身成就也可解为:最终成了旧的了)的了,几乎在那个圈子里没有他办不成的了,他一句话就可以扭转整个圈子的动态,甚至跺一下脚那个圈子都会波澜横生,我想,到了那程度,他甚至就想拍点小儿科的烂东西了,就是出来玩的,就是出来和观众游戏的。他完全飞跃了,升华了,叛变了。他叛变了电影,也叛变了观众,却一心投靠了人民币,做了票房的奴才!我们怎么做,无论是赞美还是批判,都不能真正左右他对电影,对票房的随意为之了。这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我们无奈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谋子就这样脸不红,心不跳地走在红地毯上,继续着他的继续。

 

但话说回来,张艺谋如果说到才华,我个人认为不如冯小刚,他的反应和对电影的解读虽然是到位的,但对观众的审美心理把握上,无法和冯晓刚相PK。同然,姜文也略输冯小刚一些。姜文若追求票房太明显,注定要丢失理想主义情怀更多一些,而这是他的致命伤,若保持足够的理想和浪漫主义,票房不认可,也是最让他纠结的地方,他真是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够找到二者融会贯通的最佳通道,这两个点上他总是拿捏得不够好。好在《让子弹飞》似乎给他指明了一条出路,也指出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方向,希望他能坚持这样的风格和路线。而冯晓刚呢,似乎把这两者结合的天衣无缝,似乎真是高人一等,什么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看得深远,也看得明白,更要命的是,他看明白还可以做到位,想深远还能够抓得准。具有艺术和商业两者双赢的绝对优势,这在冯晓刚导演的电影里体现得非常通透。一句话,冯小刚对现代人的心理解读是很准确的,他能知道我们大家想什么,知道大家需要什么。并且在温情的演绎中,一次又一次让我们真实地触摸着生活的底线,触摸着人性的冷暖。因此,他的电影很合口味自然就不是个难题了,受观众追捧自然也是顺理成章。而张艺谋有时候在电影里表现出来的那种“迂”和麻木的劲也和他的性格有着一些致命关联,他并不是一个对当下人心理真正明白的一个导演,这一点,陈凯歌也和他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一句话,他们都有些力不从心了,都有些把握不准当下人对电影的审美需求和渴望的胃口了,他们终究也只能是昨天的第五代了。如果电脑包需要升级,那么导演也一样。到了第六代,贾樟柯和王小帅等这样一批新锐不得不说有着他们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对人生的解读。他们更适合发出和我们当代人一样的声音。虽然他们风格也有着各自的烙印,但对电影版本的升级和对人生的认识似乎已经跨越到了一个新型的领域。这是过去时的导演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真正做到的地方。这该是电影与时代一起向前走的真实与现状的呈现。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冯小刚的电影依然可以算作是颗常青树,因为他会变异,也会变种,他的风格灵活,角度多样,甚至表现手法也很现代,电影里呈现给观众的很多元素都是时尚的,现代的,甚至有着无法挥散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些东西应该是每一部电影里都应该具备的东西,但遗憾的是很多电影里这些硬件却已经丢失的一干二净,表现起来干巴巴的,生硬硬的,无法让人感受到一部电影真正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所在。在这一点上,冯晓刚不得不说是做得非常到位,表现的也很精确,这该是他最大的票房胜利所在。同时,因为有了王朔的加盟和幕后的策划,两人这种一贯潜在的浪漫情怀从最初80年代拍摄得达到万人空巷的电视连续剧《海马歌舞厅〉、〈编辑部的故事〉等等,他们彼此就和葛优一起建立下了深厚的友谊,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电影三人行”潜移默化的凝聚力。这种多年不曾更改的影视情怀是他们一路走来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也是他们沿着这条路线一直勤勉地走来的最幸福的探索和延续。这该是冯小刚能一直保持票房的尚方宝剑。同时,他个人骨头里的那种所谓冯氏幽默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电影潜力。这是别人所不能复制冯小刚的最大缺憾,也该是值得冯小刚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那么姜文呢,似乎一直走着另类的路线,但他却恰恰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理想主义实践家。他一直用电影诉说着内心的声音,表达着他自己的独到看法与感受,几乎从来就没有受到过各种社会主流与非主流的影响,一直是个倔强又固执的汉子,带着八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拧巴,拍着自己想要通过电影表达的内涵和对社会的看法。他所有的悲恨与哀怨乃至情仇,无不一一通过电影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一点点地表达出来,讲述出来,渗透到更多的人心当中去。他的这种很有自己主观思想和意识表达能力的坚持,虽然很多时候和商业上并不搭界,甚至也吃过暗亏和哑巴亏,但还是依然要血性地走自己那条认死理的路上,不肯回头,并坚信“太阳照常升起”就可以看到更多生命的奇迹。是的,这样的情怀是感动人心的,也是深远的,是有着很多人无法抵达的高度的,但是,这样的理想主义情怀却和当下的社会形态有了一些我们不得不残酷面对的裂痕,这也是让我们感到揪心和难过的地方。但这种痛苦却完全可以通过姜文的这部电影去找到一些安慰,似乎才能在记忆的深处将悲伤的过去静静缅怀。

 

好在他的这种刚强血性,在〈让子弹飞〉上面有了些许的改观,但内容却更加的放射着他一直潜在的张扬和硬朗依然不难看出他对理想主义的守护和维持。尽管在这部电影中把商业的元素都运用到极致,但是他依然还不想丢掉内心深处的对电影死死捍卫的情结。那点“纠结”或许就是他留给我们对电影最美好的守望和期待。形式上我们看到他在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可以和商业运作妥协了,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但在内容表现上却依然流露着他的内心秘密,依然有着无上的美化自己的这种英雄情结。我们不难从王麻子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中看出姜文对这个形象的塑造依然是对应着他内心深处一直潜藏着的人物刻画,并且也希望这样的刻画是用另一种姿态描绘理想中的自己。虽然我们不能说这就是姜文的自恋情结的写真,但似乎除了这样的评判也无法找到更加切合他本人最好的审读。总之,姜文这次的华丽转身可以算作了成功,如果按着这样的路线继续将电影拍摄到底,也许我们依然会为他叫好,但内心深处总会泛起丝丝缕缕的失落。因为,我们在希望他电影票房大好的时候,更希望他不要迷失在票房上面,将自己曾经一度保持不变的真正为电影而电影的那腔热血,理想情怀就这样一点点,一滴滴,在不经意的时候突然遭受到摈弃与荒芜。若是那般,电影的魅力也将会在他手里枯萎花落的。

 

不管怎么说,如果拿电影斗恨比酷,这对导演来说是个很滑稽和可笑的事情。真正的伟大的艺术是不能用金钱就可以砸出来的!别以为宣传投资几个亿就能证明你的电影票房也差不到哪去。这样的一种畸形竞争实际上是对电影业的嘲讽,也是对导演们的鄙夷,更是对电影艺术的玷污!我更希望电影圈里那些真正怀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导演可以淡定地,用心地,怀着满腔的热诚与激情去拍摄真正能够打动我们内心的好电影才对。不需要跟谁在资金投入上斗恨,也不需要跟谁在剧本、器材和演员阵容上耍酷。应该遵循电影剧本的真正感觉,默默地,从容地去完成电影的使命,同时也去完成自己对人生的交代,我想,这才该是真正大师级的导演去做的事情。而一个大师级的导演他也许不是拿个奖杯就被真正认可的(据说电影很多奖项花钱都可以买到的)的,更多时候是用观众的心地去亲自见证和认可的。而这个导演,可以是我提到的这几位,也可以是初出茅庐的新秀,一切皆有可能。

 

附言:同理,若是小说界,作家也拿一本小说来说事,并和别的小说家放一起比对,PK,让他们在一起论个高低,说个上下,大有华山论剑的刀光剑影在文坛地界里嘶杀,叫嚷,说它包装如何,定价如何之高,堪称文学界之最,等等,我觉得这也是对作者本人的丑化,对文学发展变态的一种讥讽。因此,无论电影还是小说,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如果大家都要从票房和片酬等等很多铜臭的地方去做最好最佳的评判,我会认为这些导演这样的做法就很二,这样的人都傻逼!艺术无止境,导演没有什么可比性。要是非要给这几个导演排座次,冯晓刚第一,姜文第二,张艺谋第三,陈凯歌只能垫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