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很软,很文化
标签:
博客软文化新鲜感觉乱谈随意随性阿荣投稿门槛角度尺度文化 |
a rong /文化乱谈
网民真是有水平的很,或者还是文化学者们生出的网络新名字吧?最近这两天发现,冠以博客头衔又一个很不错的新名词,就是软文化。拿软硬这样“很暴力”的学说来谈博客的当下形式,真的这还是头一次,乍看,以为不妥,细想,其实还蛮有几分道理的。
文化的软或者硬,我想还是从门槛角度,从它的大众化和普及性来讲的。过去很多人写了文章一般都泥牛入海了,或者压了自家箱底,很少拿出来示人。一来是没有平台供自己发挥,展示自己的才学,二来的确也是有点底气不足,自己对自己不太自信,促使本来很不错的文章就这样与更多读者无缘见得一面,想来,是够遗憾的。
现在好了。网络的发达,博客的涌现,结束了过去这个很瓶颈的难题。随便免费注册一个博客,几分钟后就可以随意的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最强音”。比过去给报社投稿不知道要迅捷多少倍。往日投稿时代,寄出稿件一个月后能见了报就已经是很及时的了。就那一个月的时间,也要苦苦等上四个礼拜才可以知晓。想想,那等待的滋味多么的不好受,简直跟煎熬似的难受着。到头来,发表还好说,久旱逢甘霖那心情,那滋味,想必是够喜悦和激动的;但也有另一种情形,如果发表不了,稿件被编辑给“枪毙“,那结果更是扫兴加做人的失败,种种失落感油然而生,郁闷不堪那也是一定的。
正因为如此门槛过高,和时间过长,严肃的编辑眼光和认真的办报态度,总是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觉得编辑的大门是那么的神圣,和文学殿堂一样的让人昂首朝拜。所以,形成的心理位差总是让人们觉得文学有时候是很“硬”的,硬的有点绝情,不尽人意似是,那教条和死板者也有,不徇私情,不要人情稿,不走关系,不开后门,文学怎么可以这样胡闹呢?是的,正是因为如此对文学的严谨,才让我们更加的看重文学的神圣与美丽,才让我们觉得报刊杂志更多时候依然是“硬文化”的一种形态。保留这种作风,在当下依然是很有必要的。
而博客的诞生,似乎把这门槛给踢掉了,把大门给彻底打开了,甚至,不要编辑了,自己就是过六级早已经合格毕业的准编辑,自己就是很牛逼的设计师了。版面都是按自己的设想来做,文字大小,文字样式,文字颜色,甚至文本的形式,题目的取舍,段落的划分,发表的频率,写作的题材,体裁等等都已经不是什么具体单一要划分出来归纳去做的事情了。一个博客基本就是一个文学大杂烩,或者一个心情日记本,或者是茶余饭后的笑料空间,或者是一个情感乐园的宣泄地盘,或者更是一个自己行走路上的记事本,也是一个自己业余消遣的梦幻园,总之,博客的门槛已经解除了,自由度放大了,彻底了,甚至解放了思潮,给了更多人最大权利和限度的话语权。大家可以在这里抒发情感,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宣泄,可以赞美,可以表扬,可以记录,可以是小说的连载地,也可以是诗歌的萌芽床,还可以是散文随笔的练习本,还可以是评论言论的辩论场,等等,博客何等的自由,何等的放任,何等的宽泛,何等的随意啊!真该为博客歌唱了。
博客这样的大度,这样的宽容,这样的容纳着我们更多人内心的苦闷与忧伤,你可以随意的向他倾吐内心的伤悲,你可以任意的对他说出尖利的话语,他都不怒不生气,不和你过意不去。她象一位慈祥的母亲,更象一位儿子做错事也不打不骂的好父亲,呵呵,它,就这样有点宠爱你似的,娇惯着你,纵容着你,谦让着你,体谅着你,它就好象是你的出气筒,也好象是你可以任意打骂的对象,它更象一个吊在你少年时练功房里的沙袋,心情不好了,就可以对他挥舞拳脚,说些过分的话语,它都一声不响,默默接受,只等你发泄完了,心情好多了,内心平静下来了,它依然是那样不离不弃,守护在你身边,只到永远。
这就是博客和你的亲密关系,它是你最知心的朋友,也是最贴心的知己。它因为形而上很软,所以自然也就很温柔。软是温柔的另一种感觉和形态,它让人觉得博客很开明,从不计较。所以,博客这种写作和拥有的形式自然是文化圈里一朵别样奇美的花朵。它也许并不真正的大气,但它自有自己独特的芳香和散发的美丽光泽。博客中也多很多知名人士,学者,作家们的身影,甚至也有不少明星朋友们的介入。你和他们站在一起,感觉很亲近,很温馨。这种很私人性的写作方式,成了文化领域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博客的这种敞开式理念,让更多文化人和平凡普通的民众参与进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形成了全民写博的浩然态势,的确不可小看,也不能低估的文化现象。
博客是软文化,博客更是软黄金!未来的文化,也许比现在的博客还要更软,更浓郁,更文化。但我想,软也要软出价值,软出名堂。博客,如果成为一种越来越有价值取向的软文化,那么,我们还怕什么文化沙漠的再现,或者文化危机的重演呢?人人都与文化沾边,都成了文化圈里重要的一员,这个世界,定将在文化的熏染中走出更加文明,灿烂的明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