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5048dcb6tcc1394813c2f&690
古玉的“玉变形”现象及其成因
【探古思幽20121015】
我在多年前得到了一块石灰白色良渚文化大玉璧,厚约1.4厘米,直径近30厘米(玉璧的厚度、外径都不规整,有较大误差)。璧的正面有良渚文化玉器经典的神徽图像和两个眼纹;背面明显可以看出翘曲变形,因翘曲而形成的壁面不平度达5毫米。题头图为这块玉璧的照片。在图上可以看到一条因翘曲形成的贯穿内孔的凹槽和表面绺裂。
那么,这种变形是怎样产生的?
通常,人们认为,玉石是一种脆性材料,“玉变形”作为一个命题大家一定会感到奇怪。人们一定会想,玉是宁可折断,不会弯曲的。孔子认为玉有五德,其中之一就是宁折不挠。但是,世界总是无奇不有。玉变形也是存在的,只是出现的几率很低,人们通常很难见到罢了。
原来,这块玉璧是一个祭祀玉器。祭祀仪式的最后程序是在祭祀坑里焚烧包括祭祀玉器在内的祭品,以供受祭者接收。通常,在烈焰消失后,祭祀坑要用厚厚的土层覆盖,并派士兵看护,以防盗挖。这样,这些玉器就处在高温和重荷的双重持续作用下,
我们知道,尽管玉石制品在常温下的刚性很好,但在1000多度的烈焰烧烤下,它的塑性就会增大,变成塑-弹性体。如果在埋藏时玉器姿态不当,上面的重力很大,而土层的保温、保湿性又很好,会形成一个高温高压高湿的环境。玉器在持续的高温高压高湿下,就会出现明显的玉变形。
台湾的李更夫先生在其《玉器鉴定全集》里就有《论古玉之变形》一章,并列出了几张照片,见图2、3、4。他认为玉变形是“在潮湿与恒温的环境中。由压力造成的弯曲”。这种说法大方向似乎没有错,但不确切。因为如果没有高温环境,玉变形是很难发生的。
这些玉器都是石灰白玉器,表层已经石灰化,说明它们都经受了高温烧烤。因此,高温烧烤后的高温高荷环境,才是出现玉变形的根本原因。
此外,我在网上又收集了几张玉变形照片,一并列于此地,以为证据。
http://s8/mw690/5048dcb6t7aced6b458c7&690
http://s2/mw690/5048dcb6tcc1473c238b1&690
http://s8/mw690/5048dcb6tcc147be5e607&690
http://s16/mw690/5048dcb6tcc147ee8bb1f&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