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青花象耳瓶与张文进及其他

(2010-08-26 09:59:26)
标签:

元青花

张文进

达维德基金会

瓷器

文化

 

    从英国达维德基金会的元青花象耳瓶的铭文,到打供者张文进的身世,网上可谓热闹异常。首先应该肯定,这是人们对祖代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尊重的表现,也是强烈求知欲的体现。因此,本没有可奇怪的。

    但是,互相转抄,既不说明文章来源,又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新的内容,人云亦云,甚至原文的错误,也照抄不误,这种文风着实令人叹息。

    网文实在太多,有真知灼见的文章实在太少。

    达维德基金会的元青花象耳瓶的铭文为:“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对这个原不成问题的铭文被生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非常拗口,只能细细的读,才能弄清生出问题者的意思。但是问题很有趣,流传又很广,颇有市场,所以有弄明白和解答的必要。

    首先是有人提出“喜舍”两字连在一起用不合理,认为没有这种用法。

    其实,施主进庙叫随喜。舍就是施舍。所以,和尚、尼姑都把进庙的人叫施主。这样“喜舍”两字的意思就很明白了。而且,在元瓷的铭文里,把向寺庙、道观赠送物品叫“喜舍”或“喜捨”的不乏案例。质疑“喜舍”,实属少见多怪。

    那么这两个“不应该连读”的字怎么处理呢?有人说,在喜字前加一顿号,变成“张文进、喜”。说喜是张文进的弟弟,叫张文喜。这样,“张文进、喜”加后面的“舍”字表示两兄弟共同捐赠。这种说法不但有生拆硬凑之嫌,而且,即使张文进有张文喜这个兄弟,也完全可用“张文进兄弟”来表达。而不会用“张文进喜”这样让人看不明白的字串。当时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他们大概不会知道600年后会有人发明标点符号去帮助他们让人读懂这个字串。

    下一个问题是说“香炉花瓶一付”中的“一付”两字不对。理由是两个瓶可以写成“一副”,不能写“一付”。但是这两个瓶不是原配的一对,即使写“一副”也是错的。 

    那末应该怎么看这段文字?他们说:“一”字是笔误,是多写了,应该去掉。这样,铭文就变成61字了。于是,网上就出现大量炒来炒去的61字铭文讨伐62字铭文的争战文章。

    其实,一付是指两个瓶一个香炉共三件瓷器。它们都是张文进一次喜舍的。“一付”、“一副”,不要说元代时的人不会去认真计较它们的区别,即使现在的人们,也常常把“一副”简单地写成“一付”。而且,我下面还会举例,说明元青花铭文里“一付”、“一副”是通用的。

    本来,去掉“一”字,“付”这个量词就没有着落了。他们说,“付”字是“符”字少写了“竹”头后的字。它应该是一个“符”字。这样,它与后面的“祈保”联合起来,就是用符祈祷保佑的意思,否则,“祈保”两字不通。这又是生拉硬凑了。须知,“祈保”两字在元瓷铭文里是常用词。下有例为证。

    关于“奉圣弟子”四字,他们说有一个叫钱奉圣的制瓷大师,收了张文进三兄弟做徒弟。于是,张文进、张文喜,还有一个張文財也都成了制瓷大师。这两个瓶就是他们亲手制作的。他们还说,这有史料和家谱为证。对于这种说法,我实在不好说什么。因为我并没有做这方面的考证。我只希望能够拿出史料来,因为这年月有的人什么都敢说。但科学与历史是要证据的。  

    关于“奉圣”两字,我没有考证,也没有特别的看法。我到愿意相信它可能是一个信仰方面的字眼。山西晋祠南边就有一个奉圣寺。这个奉圣寺,相传原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临时住所,后唐太宗为纪念尉迟公而建成奉圣寺。因为在别的铭文里,也有人自称“奉圣弟子”。而且,在神祗面前供奉器物时,通常写“弟子某某”、“善男信女某某某某”。本人并没有看到过有把俗人关系写上的。

    还有人说“打供”应改为“打拱”,说“某月良辰”是不妥当等等。

    下面,我将举例说明,上面的问题,与元瓷铭文的实际情况是完全不符的。。

    本人也是一个古瓷爱好者,并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元代瓷器。其中。一个元珐璍彩孔雀纹大盘,底部铭文(图1)为:“至正十一年制李将军五十得子之禧祈保儿女平安”。一个元景德镇窑青瓷刻花云龙纹盖罐,底部(图2)有墨书铭文:“大元至正十一年秋月吉日弟子张文见打造奉敬关老爷神前祈保全家安康”并画了有一个消弭火灾神符。它们足以说明“祈保”两字就是这样用的,毫无不通之处。而且“某月吉日”与“某月良辰”一样都是当时人们的习惯用语,完全不必大惊小怪。

    再来看在田助忠的《元青花与釉里红瓷器》里的铭文。一是“饶州府浮梁县旧城乡茶园村大埠社奉圣弟子江思英喜捨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福寿绵长至正十三年六月吉日谨记佐里湖神老爷庙湖神公座前打供”。一是“江南金谿九峯东轩奉圣翁弟王厚伯喜捨香炉花瓶一对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大德四年二月良辰谨记故孺人翁兄熊德方打供”。在这些铭文里,“喜捨”、“祈保”、“打供”用得很平常。而且多次出现“奉圣”两字。

    在我收藏的元瓷里,也有四件张文进瓷器。其中,一个元青花锦香亭故事纹罐,铭文(图3):“大元国至正八年六月吉日张文进”;一个元青花鬼谷下山高颈大瓶,铭文(图4):“大元国至正十一年吉日张文进造”;一个元青花三英战吕布高颈瓶,铭文(图5):“大元国至正八年吉日张文进造”;一个蓝花金彩亚将军人物纹盘口瓶,铭文(图6):“至正八年六月吉日张文进造”。它们都是用墨彩书在底部并加烧固化的。这种方式题写铭文的很普遍,我的瓷器里还有陈富貴、陈家亲、陳员外张文见等名字。因此,我认为他们都是瓷器的订制者,而非制造者。而且,说张文进是元青花大师,他的特许品牌是“张家造”。可我至今未见在元瓷上出现过“张家造”的品牌(据李知宴,陶瓷发展的历史和辨伪》说,宋代磁州窑有过)。而且,在那个蓝花金彩亚将军人物纹盘口瓶的底部,在张文进名字旁边,品牌贴片明明是“博陵第”,而非“张家造”。而且,有张文进名字的元青花,其底部的品牌贴片虽然字迹看不清楚,但从形状不同这一点也可旁证不是一个窑口的制品。这也证明,有张文进名字的瓷器,并不能表明是张文进所制。

    元代毕竟离开我们有600多年了,那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现在未必能了解和理解透彻,铭文里出现一些没有完全说得清楚的词句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有些人故作聪明,咬文嚼字,主观臆造。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学风。      

    顺便指出,北京宏展国际拍卖网站有一篇博文,详细介绍了清康熙十九年,这两个象耳瓶从南方一个寺庙(因闹邪教而被清政府整肃)搬来,供奉到北京智化寺;后被偷运出国,被英国达维德博士收藏的故事。这无疑是一段重要的历史,很有史料价值。可惜没有说明南方寺庙的名称。这篇文字就有关于62铭文的讨论,和张文进的故事,猜想网上基本雷同的说辞,应该它是始作俑者。

图1

http://s2/middle/5048dcb6t8eb775253611&690

 图2

http://s3/middle/5048dcb6t8eb83e7df812&690

图3

http://s4/middle/5048dcb6t8eb82a781d83&690

图4

http://s11/middle/5048dcb6t8eb83024228a&690

图5

http://s11/middle/5048dcb6t8eb832f899fa&690

图6

http://s16/middle/5048dcb6t8edd8e15171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