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方法之“课堂观察法”
(2012-09-14 11:02: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校本教研 |
校本教研方法之“课堂观察法”
第一步、教研组成员认识课堂观察法。
|
观察维度 |
观察视角 |
观察点 |
|
学生学习 |
准备 |
1、 |
|
2、 |
||
|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
||
|
倾听 |
4、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
|
|
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
||
|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
||
|
互动 |
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
|
|
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
||
|
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
||
|
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
||
|
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
||
|
自主 |
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
|
|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
||
|
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
||
|
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
||
|
达成 |
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
|
|
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
||
|
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
||
|
教师教学 |
环节 |
19、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
|
20、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
||
|
21、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
||
|
呈现 |
22、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
|
|
23、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
||
|
24、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
||
|
25、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 |
||
|
对话 |
26、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
|
|
27、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
||
|
28、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
||
|
指导 |
29、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
|
|
30、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
||
|
31、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 |
||
|
机智 |
32、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
|
|
|
|
33、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
|
34、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
||
|
35、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
||
|
课程性质 |
目标 |
36、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
|
37、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符合该班学生? |
||
|
38、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
||
|
内容 |
39、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 |
|
|
40、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
||
|
41、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
||
|
42、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
||
|
实施 |
43、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
|
|
44、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
||
|
45、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 |
||
|
评价 |
46、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 |
|
|
47、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
||
|
48、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
||
|
资源 |
49、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
|
|
50、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
||
|
51、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
||
|
52、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
||
|
课堂文化 |
思考 |
53、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
|
54、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
||
|
55、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
||
|
56、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
||
|
民主 |
57、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
|
|
58、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
||
|
59、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
||
|
创新 |
60、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
|
|
61、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
||
|
62、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
||
|
关爱 |
63、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
|
|
64、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
||
|
65、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
||
|
特质 |
66、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
|
|
67、整课堂设计是否有特色(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 |
||
|
68、学生对该教师教学特色的评价如何? |
二、根据观察点制定课堂观察法量化评价表。
示例一:观察角度:学生学习自主准备
|
问
|
选
|
选择人数
|
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
|
你进行了预习吗?
|
A、是
|
|
|
|
B、否
|
|
|
|
|
是老师要求还是自己主动预习的?
|
A、老师要求
|
|
|
|
B、自己主动
|
|
|
|
|
预习中你觉得困难吗?
|
A、没有困难
|
|
|
|
B、有点困难
|
|
|
|
|
C、很困难
|
|
|
|
|
综合分析
|
|
||
示例二:观察角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
|
||
|
观察记录 |
学生表现 |
评 |
|
|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
|
||
|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
|
||
|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
|
||
|
4、对教师态度。 |
|
||
|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
|
||
|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
|
||
|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
|
||
|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
|
||
|
|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
|
|
|
|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
|
|
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可,1分。
示例三:观察点: 课程性质 目标;教师教学:手段;学生学习:准备。
|
教师
准备
|
教具
|
|
|
学 生
准
备
|
学具
|
|
|
精神
状态
|
|
精神
状态
|
|
|||
|
专业素养
|
|
知识
结构
|
|
|||
|
教学
设计
|
|
学习
准备
|
|
|||
|
综合
分析
|
|
|||||
示例四:观察点:课堂上学生的参与
|
内容
时段
|
学习行为
|
非学习行为
|
备注
|
|||||||||
|
听讲
|
举手答问
|
提问
|
讨论
|
笔记
|
练习
|
睡觉
|
说小话
|
小动作
|
发呆
|
情绪表现
|
|
|
|
第一环节:
|
|
|
|
|
|
|
|
|
|
|
|
|
|
第二环节:
|
|
|
|
|
|
|
|
|
|
|
|
|
|
第三环节:
|
|
|
|
|
|
|
|
|
|
|
|
|
|
第四环节:
|
|
|
|
|
|
|
|
|
|
|
|
|
|
第五环节:
|
|
|
|
|
|
|
|
|
|
|
|
|
|
第六环节:
|
|
|
||||||||||
|
频度合计
|
|
|
||||||||||
以上只是课堂观察量化的示例,听课者完成可以自主地确定观察的问题,选择观察角度,依据观察点,设计合理的量化标准。
第三步:分配听课老师的观察任务,组织听课观察,做好观察记录,量化计分。
第四步:整理观察记录,提出观察问题,完成观察评价。
第五步:交流观察意见,汇总观察材料。
注:并非一节课都要把68个观察点都全部实现,视观察中心任务而确定观察内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