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经过最佳药物治疗后出现运动并发症是否应尽早行脑起搏器手术?
(2014-08-10 14:54:38)
标签:
健康 |
分类: 运动障碍疾病 |
上周五参加了一场辩论会,论题是“帕金森病患者经过最佳药物治疗后出现运动并发症是否应尽早行脑起搏器手术?”。由北京医院 陈海波教授主持,正方为天坛医院张凯医师、协和医院的郭毅医师和海军总医院的尹丰医师,反方为协和医院的王含医师、301医院的李雪梅医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一位医师,天坛医院张建国教授、张巍教授、冯涛教授和北医三院肖卫忠教授做评委。这个辩题没有正确答案,双方从内科和外科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观点,辩论很激烈,这个过程让大家更加了解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和内外科医师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思考。
正方的几位神经外科医师综述了近期国际上的一些临床研究报道,从循证医学角度提出:脑起搏器可有效缓解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经过了第一个药物治疗“蜜月期”之后带来第二个手术治疗“蜜月期”。如果患者运动并发症出现之后仅仅进行药物调整,难以获得满意效果,而且基于帕金森病的退行性病程的特点,可能因此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他们还以一个通俗的比喻来形容药物和手术:馒头和肉,吃馒头好还是吃肉好?他们认为脑起搏器在国外使用率远大于中国,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反方的几位神经内科医师从一个具有10年病程的PD患者的实际情况入手,细致地分析了疾病特点,充分体现了内科医师扎实的临床功底以及为患者综合考虑的思路。对于正方抛出的馒头和肉的比喻,反方提出:生活质量提高之后,人们对于馒头和肉的选择会有变化。一般情况下,PD患者在神经内科随诊调药多年之后才会考虑手术,因此神内医师对于大多数患者的整体病程更加了解,而神经外科医生仅仅了解施行手术的患者。
作为旁听,我认为这次辩论活动很有意义,PD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对于国内PD的治疗有导向作用,责任重大。帕金森病的治疗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包含诸多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此次辩论会其实是希望剥离一些外层的影响因素,针对典型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方法这个医学问题进行讨论,这很重要。很多时候,人们在讨论疾病治疗的时候掺杂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患者是否能支付脑起搏器费用?进口和国产的脑起搏器哪个性价比更高?甚至还有人认为支持国产脑起搏器是爱国行为,否则就不爱国,等等。另一方面,帕金森病患者群体中包含部分帕金森综合征以及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的患者。即使符合典型帕金森病特点的患者也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病因、病程,以及对于各种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反应不同。在这场辩论会中,正反双方的焦点其实在治疗个体化问题上,而疾病个体化和治疗个体化是PD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在西医治疗方面应跟进欧美发达国家,但是由于人种特点和文化特点,有些问题需要考量。比如,国外文献中对于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的治疗主张加大左旋多巴的用量,对其降压作用忽略不计,同时采用升压药物治疗体位性低血压。但是血压问题对于多系统萎缩患者的病程影响很大,应首先考虑。相比加大左旋多巴用量对于帕金森症状有限的改善,其降压作用对于患者的危害往往更大。
医学在不断发展,医生应尽力把握最新的进展,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应当不断细化完善,尽可能为不同的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