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诊区的对话
(2012-09-19 07:41:07)
标签:
健康 |
分类: 运动障碍疾病 |
每周三、四下午的专病门诊是这样的:患者按照顺序就诊,没叫到的患者在候诊区等候。由于神经内科门诊的候诊区分内外两个部分,患者一般都很焦急,都挤在里面的小候诊区,我在诊室里经常听到外面很嘈杂的声音,有时要提醒一下:请小点声!时不时有人推门进来问:到几号了?xxx还没叫到吗?也难怪,有些患者半夜就挂号了,有些还会认为有可能抽血化验,所以从早晨就没吃饭呢。中国的医学资源还是很匮乏的。
候诊区尽管空间狭小,但是各种疾病、各种情况的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凑到一起,大家有一些相似的经历,各地就医,所以有不少共同语言。我忙于看病,无暇顾及。我的助理协助分诊,时不时出出进进,听到了候诊区的对话,后来告诉我。
一个痉挛性截瘫患者的家人就诊想咨询情况,在候诊区与一个肌张力障碍患者家人坐在一起。
我家的患者就是下肢不灵活,10几岁就发病了,不知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
以后发展了走路姿势有问题,歪歪扭扭的,有时还浑身动。
是吗?!上次大夫没说啊!
你这次仔细问问吧。
叫到这位家人进来时,她一脸愁云,把刚才在候诊区听到的事咨询了很久。我告诉她,大家都不是一类病,没有可比性。痉挛性截瘫大多数单纯累及下肢,语言和上肢不受影响。
一对父母带孩子来看病,在候诊区与一个家族中几代都患病的患者坐在一起。
我们两家几代都没有这样的病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小小年纪就得了这个病,唉!
肯定是你们两家有一家有问题,我就是我爸爸家的问题,好几个病人,都差不多,到岁数就发病了。
我们问了两家的老人和亲戚,真的没有这种病啊!不知是我和他爸谁的基因有问题。再生一个不知道会不会也是这样。
这对父母带孩子进来看病时,带着刚才的疑问反复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他们,这种属于隐性遗传病,父母均携带一个致病基因,但是还有一个正常基因,所以不发病。致病基因凑在孩子身上,他就发病了。父母携带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每一个后代发病的概率是25%。而常染色性显性遗传病,患者的每一个后代发病的概率是50%。隐性遗传病不是哪一家的问题,而是双方的问题。这是事实,希望也能挽回一些因为这个问题纠结责怪一方而频临破裂的家庭。
一个帕金森病老病人(经常就诊)在候诊区对大家讲:这个病就是吃药,不过药劲越来越小,这礼拜又犯了几次,一犯起病来,浑身难受。。。
其他患者问他,都吃什么药啊?管用吗?
美多巴、息宁、还有一种叫什么来着?小白药片。。。
也不知我家这种病有没有什么好药?
这位帕金森病患者进来就诊,顾大夫,我这礼拜又不好了,你快帮我调调药吧!你怎么吃的药?我不是上次给你写了一个详细的服药时间表吗?我就是按照你写的吃的。时间表呢?今天出门急,我忘带了,我和你说啊。。。下一个患者进来就诊,大夫,有什么好药你尽管开,钱不是问题。先诊断病,才能说治疗的事。
类似的对话还有很多。。。。。。
中国太需要科学普及了,尤其是医学方面。患者在候诊区的对话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释,还会口口相传,通过网络传播得更快更广泛,不知要误导多少患者和他们的家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好事,但是患者和家人在对医学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不要相互比对,很容易引起误解的。不了解真实的情况,信息不对等,仅从自己的经验体会去判断,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