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雾绕中的干细胞治疗[摘选自丁香园]
(2009-11-03 16:22:49)
标签:
干细胞治疗临床基础健康 |
分类: 转载 |
干细胞作为一类未分化的细胞或原始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能够分化成为至少一种功能细胞的早期未分化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成机体内的功能细胞,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和器官,即具有“可塑性”,因此被称为“源泉细胞”、“万能细胞”。
早在20世纪50年代,医生已经开始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干细胞了,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利用骨髓移植来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其主要成分就是干细胞大家族中的一分子——造血干细胞。到20世纪80年代末,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技术也逐渐推广开来,其中绝大多数为自体外周干细胞移植(APBSCT),而其主要用途仍然是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患的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细胞技术逐步成熟,开始向血液系统以外的治疗领域渗透,并在基础研究及一些临床应用中相继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干细胞在心脏病的治疗上似乎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国际上一些大样本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正在积极酝酿或已经开展,难怪它能够被列入2005年最值得期待的十大医学突破之一。
然而,如果你是一位有心人,在深入浏览有关干细胞的信息时,你会逐渐产生这样的感觉:似乎国外干细胞应用的成熟程度比国内还要稍逊一筹——国外消息中不少接受干细胞治疗的还只是鼠、猴、猪等实验动物,而在国内报道中则多是在人身上进行的干细胞治疗,而且动辄“突破”、“治愈”。其实,这已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目前国内干细胞治疗中的怪现象。
* 怪现象之一:基础与临床脱节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唐朝枢教授长期关注干细胞治疗的现状,特别是在心血管领域的干细胞应用方面,见解深刻。在他看来,国内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起步晚于国外,投入力度也远远不及,现在却“跨越式发展”到“超英赶美” 的境界,在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上大有“傲视群雄”之势,的确有点反常。对干细胞移植这种新生事物,本来通过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正确的指导和规范才是应有之意,然而国内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多数却是低水平重复,可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在数量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内这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怪现象的确值得反省和警惕。更有甚者,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还没怎么见着动静呢,一下子就上到了病人身上,“干细胞治疗……成功用于临床” 等口号喊得震天动地,完全背离了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技术,应具备严格的操作规范,国内各路“勇吃螃蟹”者不少却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参考一些国外的文献,就“大干快上”了,其间遇到一些情况、问题也只能依仗各自实力“攻城拔寨”,最后出来的结果各家不一。国外有关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文献中常有一些对立的研究报道,可当见诸于国内的专业杂志时,却几乎都是“疗效显著”,没有哪家站出来说自己不成功的;同样的,在媒体连篇累牍地“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的报道中也难觅哪怕是一条负面的消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认为,一些新闻媒体不恰当的炒作也是使研究结果遭到扭曲失真的原因。
概念成为被炒作的对象,干细胞摇身一变成了攻克诸多疑难杂症无往而不利的“杀手锏”。这种波及圈外的混乱认识,就不可避免地给病人造成很大误导,社会上更有人混水摸鱼,从中渔利。在媒体评出的2004年十大科技骗局中,干细胞美容便赫然在列。无辜的病人和爱美者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念所挟持,病急乱投医地上当受骗才是医学界的真正悲哀。唐朝枢教授忧虑地表示,今日的“干细胞治疗热” 不要重蹈“文革”时期的鸡血疗法和20世纪80年代的胎肝疗法之覆辙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