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左阜右邑,不关耳朵的事

标签:
说文杂谈 |
分类: 读书札记 |
左耳旁是象形字“阜”的本字,右耳旁是会意字“邑”的变体。其实两者都与耳朵无关,台湾的小语教学将“阝”称作“左阜右邑”。但我们已经习惯了耳朵之说,姑从之。
阝,左耳旁本字是“阜”,象形,本义:土山。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
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35.gif楷体
从甲骨文字形看就是一座山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8.gif,这该有多陡!
从阜的字都与地势或升降等意相关。
陟
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40.gif楷
这是一个会意字,读
降
与陟相反,一个人从山崖往下走,脚的形状是向下的,或许是用脚表示人从山崖上落下来,在自由落体运动中说不定还会来一个翻转,就象高台跳水的翻滚动作。
金文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6.gif再加“土”表示坠落到地上。
石鼓文在“今”下加“云”为“侌”(yīn),合体为“陰”,表示云遮蔽了山,今声。篆书作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4.gif
规范简化为“阴”,可以按会意字理解。
右耳旁的本字是“邑”
这是一个会意字,上为囗(与围同音同义),表疆域,下从卪(卩jié),卪是跪坐的人形,这里表示人口,合起来表城邑,人群居住的地方。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
“邑”在合体字的右边时楷书常写作“阝”,习惯上称为“右耳朵”旁。
右“阝”作意符,所从字与城郭、地名、地域、古代诸侯的封国等有关,如“邦、邻、邕、扈、郡、都、郭、邯郸、鄙”。
右“阝”不作声符,“邑”作声符,如“悒、挹、浥”。
邦
本义是古代诸侯的封国。在甲骨文中与封几乎就是一样的。
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25.gif堵,这样子都是都是在田里种树,应该还是先挖沟。挖出来的土堆在沟边,土上加土并种树类今天的一排防风林以作为各自的土地的界限。
金文邦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5.gif从寸,与手的劳动相关。
隶书写作“邦”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3.gif
邮(郵)
小篆是会意字,从邑(右阝,城镇)从垂(边境、边陲),指从边远地区传递文书到城邑所经过的驿站。
“邮”与“郵”原本是音近而义异的两个字,“邮”从邑由声,本指汉朝长安(今陕西西安)高陵县亭名(或乡名)。因此字不常用,故被借作“郵”的简化字。
鄙
甲骨文、金文是会意字,上部“囗”(围wéi)表示范围,下部像有顶盖的分仓的粮库(是“禀”(廩)的上部),合起来是“啚”(bǐ),表示郊野收藏谷物的地方。
金文、小篆加表示地域的意符“邑”(右阝)为“鄙”,成为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郊野收藏谷物的地方。引申指都邑四周的土地,进而引申为边邑,边远的地方,如“边鄙”。
边远地区大多闭塞落后,故引申为见识少,如“鄙陋”。
“鄙人”原指边鄙之人,引申为鄙陋之人,见识短浅者,进而引申为谦词,如“鄙人”,“鄙见”。
“鄙陋”者易被人轻视,看不起,又引申为轻蔑,如“鄙视”,“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