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字:左阜右邑,不关耳朵的事

(2012-09-07 13:44:10)
标签:

说文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左耳旁是象形字“阜”的本字,右耳旁是会意字“邑”的变体。其实两者都与耳朵无关,台湾的小语教学将“阝”称作“左阜右邑”。但我们已经习惯了耳朵之说,姑从之。
阝,左耳旁本字是“阜”,象形,本义:土山。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

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35.gif楷体

从甲骨文字形看就是一座山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8.gif,这该有多陡!

从阜的字都与地势或升降等意相关。

 

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40.gif

这是一个会意字,读 zhì。降的反义词。从阜,从步,从甲骨文字形看左边是山坡,右边的“步”是步是两只“止”(脚)前后向上,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 

与陟相反,一个人从山崖往下走,脚的形状是向下的,或许是用脚表示人从山崖上落下来,在自由落体运动中说不定还会来一个翻转,就象高台跳水的翻滚动作。

你看,上面第一个字,两个脚形形态是一致的,第二个字开始脚形在下落过程中翻了个180度。
总之,夅是“步”的倒文。两只“脚”(止)成前后之形,变为脚尖向下朝下走的ヰ(左)、夂(右)的前后顺序。;夅兼表声jiànɡ。你年,
音作xiánɡ时,从对抗变为屈服,就是降低一等。
 
金文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1.gif是会意兼形声字,从阜(阝,大土山)从艮(ɡèn),艮的上部是一只大眼睛,下部是面朝右侧立的人形,与“阜”合体表示一个人瞪大眼睛回头看,但视线被山所阻限;艮兼表声。
小篆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6.gif将眼睛写成“目”。那山干脆从左边直接盖到眼的上方。
楷书的“目”与“人”已看不出了。
 
当一个人跑着上山的时候比缓步上山更容易感觉山的陡陗。所以“陡”就这样造出来了。“陡”的右边是一个“走”,本义是跑。
从甲骨文来看,就是一个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金文下部多了一个象人脚,后来小篆、要快都保留了人脚。
 
队(隊、墜)
以前的繁体字隊,其实最早造字的时候就是“队”,却没有今天队伍的意思,而是坠落的意思。所以,“队”是“坠”的初文。
甲骨文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28.gif。甲骨文在房室的时候是可以左右互换的,这是甲骨文的一个规律,现在规矩多了,小学生这样写就是名字,古人没有这个顾虑。作为会意字,左是阜(阝),右是头朝下的子(孩子)或人,表示人从山上坠下之意。
为什么后来会变成“隊”?
金文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6.gif再加“土”表示坠落到地上。
有了“墜”后,“隊”就慢慢有了“队伍”的意思了,《左传》里就有“楚子乗馹,會師於臨品,分爲二隊。”在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賦》有“車按行,騎就隊”。古代百人为队。可能是因为东西从高处坠落后就摔成了一团,表“一群”的意思。
阳(陽)
甲骨文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26.gif是会意字,左旁是阜(山),右旁上部是日,下部像树枝,表示太阳升起高过了树枝;合起来表示山南向阳的一面。 
金文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0.gif增添了三笔代表阳光,成为会意兼形声字,从阜从昜,昜兼表声。“陽”的右旁是“昜”,不是“易”。
宋元以来俗写作“阳”,现在规范简化为“阳”。
阴(陰)
金文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8.gif改“今”为“金”。
石鼓文在“今”下加“云”为“侌”(yīn),合体为“陰”,表示云遮蔽了山,今声。篆书作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4.gif
规范简化为“阴”,可以按会意字理解。
“阴阳”及其关系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的重要命题。
甲骨文是“臽”(xiàn),会意字,从人从臼,像人落入陷阱之形,看那两脚高举的挣扎。后来陷阱多用于捕兽。
小篆加意符“阜”(阝,山)为“陷”,表示捕兽的陷阱多挖于山上,成为会意兼形声字。
“臽”与“舀”字形很容易混淆。从字源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29.gif一说就分清了。
两字下部都是“臼”,小篆字形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23.gif的变体,表示人头上脚下地坠入陷坑里;“舀”的上部是“爫”,即“爪”,表示伸手进入臼中取东西。
以“臽”为声符的字读-ɑn或-ɑ韵,如“谄、陷、萏、啗、阎、馅、焰、掐”;
以“舀”为声符的字读-ɑo韵,如“慆、滔、韬、稻、蹈”。
小篆有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9.gif中间是“日”,上下两个“小”表示游尘,合起来表示土墙缝中射进日光,照见无数的细微游尘。但在这里看不到土墙,所以就从阜(阝),阜是土山,这里代表土墙;
所以隙的本义是墙相交处的裂缝。引申泛称孔穴,缝隙。进而引申为空间和时间上空闲,如,“隙地”(空地),“农隙”。又引申为漏洞,空子,机会,如“无隙可乘”,“乘隙而入”。又引申比喻感情的裂痕,如“嫌隙”。
 

右耳旁的本字是“邑”

这是一个会意字,上为囗(与围同音同义),表疆域,下从卪(卩jié),卪是跪坐的人形,这里表示人口,合起来表城邑,人群居住的地方。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

“邑”在合体字的右边时楷书常写作“阝”,习惯上称为“右耳朵”旁。

右“阝”作意符,所从字与城郭、地名、地域、古代诸侯的封国等有关,如“邦、邻、邕、扈、郡、都、郭、邯郸、鄙”。

右“阝”不作声符,“邑”作声符,如“悒、挹、浥”。


本义是古代诸侯的封国。在甲骨文中与封几乎就是一样的。

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25.gif堵,这样子都是都是在田里种树,应该还是先挖沟。挖出来的土堆在沟边,土上加土并种树类今天的一排防风林以作为各自的土地的界限。

金文邦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5.gif从寸,与手的劳动相关。

隶书写作“邦”http://czh.fj61.net/upload/2012-09/1209072213209413.gif

邮(郵)

小篆是会意字,从邑(右阝,城镇)从垂(边境、边陲),指从边远地区传递文书到城邑所经过的驿站。
“邮”与“郵”原本是音近而义异的两个字,“邮”从邑由声,本指汉朝长安(今陕西西安)高陵县亭名(或乡名)。因此字不常用,故被借作“郵”的简化字。

甲骨文、金文是会意字,上部“囗”(围wéi)表示范围,下部像有顶盖的分仓的粮库(是“禀”(廩)的上部),合起来是“啚”(bǐ),表示郊野收藏谷物的地方。
金文、小篆加表示地域的意符“邑”(右阝)为“鄙”,成为会意兼形声字。本义是郊野收藏谷物的地方。引申指都邑四周的土地,进而引申为边邑,边远的地方,如“边鄙”。
边远地区大多闭塞落后,故引申为见识少,如“鄙陋”。
“鄙人”原指边鄙之人,引申为鄙陋之人,见识短浅者,进而引申为谦词,如“鄙人”,“鄙见”。
“鄙陋”者易被人轻视,看不起,又引申为轻蔑,如“鄙视”,“鄙夷”。

解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