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始“认识自己”的沈周自画像

(2009-11-30 13:53:00)
标签:

美术

分类: 读书札记

开始“认识自己”的沈周自画像

  《沈周画像》,沈周,吴门派宗师,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本图为沈周自画像,衣纹平直厚重,为一般肖像宗法,面貌用笔轻重有致,双目栩栩有神,两颐的老人斑,赋色烘扦得宜,诚为肖像画中的杰作。款为正德改元自题,时在1506年,沈周时年八十岁。题句为:人谓眼差小,又说颐大窄,我自不能知,亦不知其失。面目何足较,但恐有失德,苟且八十年,今与死隔壁。
  自画像是艺术家的心灵告白,是一门非凡的指向内在的艺术。“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是苏格拉底的名言。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回顾西方美术历程,许多美术大师几乎都为后世留下了自画像、自刻像。而中国古代的画家却极少有自画像传世,不仅山水、花鸟名家,就连许多著名的人物画家也很少留下自己的相貌。
  自画像应该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寻求人的自身价值。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艺术家开始在一幅主题性绘画中把自己的肖像留在某一角落里,如波提切利把自己画在《东方三博士的礼拜》一画中(右端第一人),与左面的美第奇家族的豪华王罗伦佐对称的位置上。拉菲尔在《雅典学院》中用达芬奇的容貌表现柏拉图,用米开朗基罗来代表赫拉克莱脱(坐在台阶上托腮沉思者),他的自画像则在画面右下角。达芬奇最早的把自己的画像独立起来,把自己画成了一个独立思考的哲人形象,紧绷的嘴角表现一种忍受人类苦难和命运熬煎的精神。德国的丢勒和荷兰的伦勃朗以凡近代的梵高都是长期坚持自画像,自画像的历史表现了人性的自我凝视,取于看自己,敢于表现自己。
  中国的画家当中,沈周第一个(?)面对自己,他的一生并不似徐渭那样的狷狂,而是中规中矩,八十岁的自画像体现了自我的反省。他力求真实,连老人斑都不放过,细腻地用咖啡色的赭石慢慢地点出脸上的老人斑与皱纹。还用题词批评自己的容貌(眼差小颐大窄)。“苟且八十年”一句未尝不是对他自己一生循规蹈矩的自嘲,在与死隔壁的时候正视作为人的自我!
  我记得第一个对镜自赏的名人应该是隋炀帝,大好头颅呀!第一个画自画像的中国女画家应该是潘玉良吧。沈周以后,扬州八怪的华喦、金农、罗聘、高凤翰以及晚清的任熊等人,都画有精妙传神的自画像。
  商周的青铜器里看不到人,直到春秋战国时才看到人的觉醒,与当时的诸子百家蜂起有关。而希腊的哲学一直在探讨人的价值所在,所以希腊的人体美呈现得那么自然。其后的中国美术史都少见人的踪迹,此所谓人的缺席,中国艺术家耽于表现山水,即使画中有人也以写意的风格表现其精神存在而不重其写实的形貌。自画像与肖像画的兴起实与西方文化传入有关,比如耶稣会神父郞世宁进入宫廷,用水墨的材料表现西方的透视与结构。受西风影响中国画家也开始注意人的相貌的真实性,肉体的存在,认真研究人的骨骼肌肉的表现,解剖与透视,有体积、有亮感,有光影。

检索到一本博士论文,待有空再细读。林大梓.西方自画像艺术史[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