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悦读】过年,讲究有年味儿

2024-02-14 23:33:29
标签: 转载

       过年,讲究有年味儿。所谓年味儿,就是过年的气氛。这种气氛有过节时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的氛围装点,有人们忙着回家忙着买年货的过节心气儿,更有飘逸在城市大街小巷过年的味道。    

  这种味道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但可以闻到的,比如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炸的油香味儿与孩子们放鞭炮的烟火味儿。这些可视可闻的味道构成了无形的喜庆、热烈、祥和、祈盼的年味儿。

  老北京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的,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老北京人讲话:正月十五之内都是年,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去。    

  因为过年,孩子们可以放烟花,可以让爹妈带自己去逛庙会,可以看灯,可以看各种的年俗表演,可以穿新衣新鞋,可以得到压岁钱,可以吃许多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当然还有很多“可以”。    

  小的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每到过年,我都会从家里的长辈那里得到一些压岁钱,同时长辈们也会带我去逛厂甸庙会。在庙会上,不但能看到各种花会表演,而且还能买到许多好玩意儿。    

  记得有一年,京城厂甸庙会大爆棚。庙会人山人海,摊位都摆到了宣武门的护城河边。我表哥表姐带着我和妹妹逛庙会,在庙会上给我买了好多小人儿书,还有空竹、风筝、木头刀枪。

  庙会人多,表哥带着我,我脖子上挂着长串的大山楂,像和尚戴的大佛珠,手里拿着木制的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很是威风地回了家。这种过年的记忆至今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因为过年是辞旧迎新,所以在新的一年来临的时候,要有新的气象,为什么过年家长要给孩子穿新衣新鞋?原因就在于此。    

  去旧迎新,就要去掉即将过去的一年的不愿意看见的东西,按老北京的讲究,大年三十晚上,要扔一些旧鞋旧衣服,美其名曰:扔晦气。    

  同时,正月是不能洗澡和理发的,所以在春节前,要洗邋遢,去晦气。每年的腊月,是理发馆和澡堂子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

  有一年,我因为工作忙,到腊月二十九才想起理发的事儿,骑着自行车转了大半个北京城,每家理发馆都人满为患,最后颇为沮丧地回了家。    

  我母亲看到我头发还没理,急了,对我说:“无论如何你也不能耗到正月再理发,排到夜里你也得排。”    

  因为老北京人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民俗说法。我妈上边还有个哥哥,我得让老人家踏踏实实活着呀!再者说,理发也是去掉一年的晦气。    

  没辙,我只好到离家比较近的理发馆排队。那年为理发,我整整排了三个多小时的队。出理发馆已经是夜里十二点多了,我抬头望望星空,猛然想到已经是大年三十了。

  为了过好年,人们要搞卫生、洗澡理发、贴门神、贴对联、贴窗花、杀猪宰羊、炖肉炸豆腐,这些都是年前要干的事儿。中国历史上长时期是农耕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春节的许多民俗也与农耕有关。    

  但时过境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年俗已不适用今天人们的生活习惯了。比如我小时候过年,京城家家户户要炖肉,因为过去日子穷,平时买肉要肉票,只有过年才能吃顿炖肉打牙祭,所以过年炖肉,称之为“年肉”。 

  现在人们想吃什么都有,而且人们怕自己血脂高忌讳吃炖肉,所以这个年俗已经没人讲究了,谁还知道什么是“年肉”呢?

  再比如“正月剃头死舅舅”的民俗,和早年间清军入主中原有关。这之前,汉族人是不理发的,因为毛发受之于父母,终生不能动的,当时清朝政府为了统一民心,做出了“留发不留头”的规定。

       后来人们把不理发叫“思旧”,怕清朝政府追查,于是“思旧”,改成了“死舅”。跟真死舅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胡同范儿》刘一达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