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生感悟 |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说的是要有容易满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贪得无厌;《红楼梦》中“智通寺”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幅对联写的不仅仅是贾府,也是世人常态: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为贪念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想回头时但为时已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隋代大儒文中子有《止学》一书响绝天下,“止”是中国古人独特的智慧。
《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何谓知止?《大学》中没有明说,但却给我们举出了例子:“为人君,止于仁,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止,即应当为其所应为,不为其所不应为。止学的智慧说的是要知道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内应为的事,并且不要做出超越自己本分的事情。懂得知足、知止,才是立身长久不败之道。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周易》中有“艮”卦,讲的就是“止”的智慧。这一卦要义也在于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而有清代“中兴之臣”美誉的曾国藩曾说过: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才是全身而退、避免险境的良策。曾国藩深知自己应以国家社稷为重而一己私利为轻的道德界限,他因手握重权、德高望重而曾四次被人劝说称帝。但他最终都义正词严的拒绝了。他最终成为中兴名臣而非乱世枭雄,靠的也是他这知止常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