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文言文数量词张标明教育 |
数量词的用法
张标明 编 2007/9/14
一、文言里一般不用量词
除了度量衡的单位必须用量词外,文言一般不用量词,而是直接把数在词加在名词或动词前面。 例如:
(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一牛”,就是“一头牛”。文言里不用量词“头”,直接写“一牛”,翻译成现代汉语,则要加上量词“头”。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击”,就是“敲一下”。文言里不用量词“下”,直接写“一击”,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加上量词“下”。可见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加上量词才合习惯。
二、文言里使用数量词,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文言文中使用数量词修饰,限制名词,可以置前也可以置后,而更多的是放在所修饰,限制的名词后面。数量词如果放在名词前,它和名词之间又往往用结构助词“之”连接。
例如:
(1)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金人十二”,就是“十二个金人”。文言把数量词放在所修饰,限制的名词后面。翻译时,要按习惯,把数量词提到名词前面。
(2)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介之使”,就是“一个使臣”。数量词放在名词前,中间加了结构助词“之”。
此外,象“三寸之舌”、“七尺之躯”、“百亩之田”也是这一类用法。
使用数量词修饰、限制动词,词序也与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象现代汉语那样放在动词后面。例如:
(3)余尝一宿其庵。(《复庵记》)──“一宿”,就是“住一次”。文言把数词“一”直接放在动词“宿”的前面;而现代汉语则要把数词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并且还要加上相应的动量词才合习惯,翻译时要加以注意。
三、文言里的数词可以单用作谓语表示强调。
为了强调数量,可以把数词放到句尾,并用一个表示停顿的语气词“者”字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部分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被放到句尾的数词就充当了全句的谓语。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示之)者三”,就是“(暗示对方)三次”。
(2)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殽之战》)──“(超乘)者三百乘”,就是“(跳跃上车)的有三百辆”。
翻译时要注意它的谓语位置。
四、文言里数词中的“三”、“九”、“百”、“千”、等等,常常是用来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指。
例如: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三岁”,是“多年”的意思,不一定指“三年”。
(2)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九设”,就是“设置了许多次”,不一定是“九次”;“九距”,就是“扺御了许多次”,也不是实指。“距”通“拒”,防守、抵御。
(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百战”,就是“打仗许多次”。
这些例句中的“三”、“九”、“百”都是表示虚指的多数,我们不要把它们误解为实指。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文言中“三”、“九”、“百”等都视为虚指,这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