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
(2023-06-19 16:58:56)洞见不是每一种观点,都可以叫洞见
作者:夕暖来源:洞见父母(ID: fmczs100)孩子的性格培养,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11:16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亚楠朗读音频
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感动不已。
国外一名爸爸,用视频记录了孩子每年开学的第一天,从幼儿园到高中,坚持了13年。
整整13年,爸爸始终陪伴着她,见证着她的成长。
镜头下,女孩每一次都笑得非常甜,眉飞色舞地和爸爸分享学校的趣事。
后来女儿把这一天定为“冰淇淋日”,因为这是非常幸福、非常甜的一天。
着实令人羡慕,父母如何做,才能养出这般快乐、温暖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
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孩子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想要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到位!
01
孩子6岁前,重在情感抚养。
0-6岁,是父母给予孩子情感抚养的黄金有效期。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依恋关系和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时期。
李教授,就曾多次强调:
在孩子6岁以前,父母一定要亲自养育,并且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回应。
及时正面的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与接纳、关注和认同,并坚定地相信:
我是重要的,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被爱围绕。
而这,就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内心不会感到匮乏,更容易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相反,一个从小没有被父母亲自抚养的孩子,缺乏关爱,导致内心不安,会变得极度敏感和自卑。
在《少年说》里,一个女孩倾诉烦恼。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为了生活,母亲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即使下班回家,妈妈不是在打电话、处理工作,就是在睡觉,从来都看不见她。
时间长了以后,她很排斥和妈妈一起出门。
她更习惯一个人闲逛,但什么也不会买,就想扎在人群里减少自己的孤独感。
可她心底又十分渴望获得妈妈的关注:
“你能好好看看我吗,哪怕只有一会也好。”
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是拥有很多的玩具,也不是有漂亮的裙子和零食。
而是每一次受伤都有父母的安慰,每一次失落都有父母的陪伴,每一次开心都有父母可分享。
及时的陪伴、回应和关注,能带给孩子温暖和力量。
这种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都会变成孩子追求梦想、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底气。
02
6-12岁,重在性格教养。
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是父母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孩子从6岁开始,具有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这个阶段,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规范和约束孩子。
性格,是一种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对于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父母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
纪录片《性格的真相》经过科学求证后得出结论:
“遗传因素决定了性格的40%-50%,性格的其他决定因素来源于环境。”
也就是说,孩子后天性格,由父母一手打造。
父母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性格,也影响着他的命运。
“洪荒少女”傅园慧最初受大众所喜爱,就在于她自带快乐属性。
而这一性格的养成,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
在专业上,爸爸对女儿有着高要求,但他总能用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给予女儿信心和支持。
曾有人笑话傅园慧自夸自己是天才,傅园慧的爸爸很认真地告诉所有人:“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他更注重孩子的自由成长,引导女儿心态要乐观:“拿冠军也好,拿不到也没关系,只要努力了,开心就好。”
所以,傅园慧很能坦诚地接纳自己的“失利”。
里约奥运会,她以第三名的成绩晋级决赛时,当被记者问及什么感受,她没有陷入自责,反而欣喜若狂:“不是59秒吗,我有游这么快?我很满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乐观不一定能帮助她拿冠军,但绝对能帮助她更好地发挥实力。
而自信和自我的接纳,更能让她化压力为动力,快乐应对一切。
李玫瑾教授强调,孩子的性格培养,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在当下这个父母对育儿无比焦虑的时代,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越来越小。
出于对智力的迷信,家长们恨不得让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接受各种智力开发、学习。
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发现,在儿童成长的最初十几年里,往他们的头脑里塞进去多少信息并不重要。
反之,大人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展出一些性格特质,包括坚毅、自控力、好奇心、乐观、懂得感恩、热情、激情。
这些特质,才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成功而言意义非凡的部分。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