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创投暨私募股权市场年度盘点之PE篇
(2011-01-14 16:12:23)
标签:
财经中国宋体私募股权投资清科 |
分类: 清科观察 |
2010年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历史中高潮迭起的一年,年内共有82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投基金完成募集,募集规模达276.21亿美元,各机构投资活跃度显著回升,共计完成投资交易363起,投资总额103.81亿美元,完成募集的基金数量与投资交易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此外,本年度亦有多起对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意义深远的事件发生。大中华区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回顾2010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动向,总结出以下六个“年度记忆”:
1. 险资开闸社保再下注,本土LP军团扩容
2010年我们可喜的看到,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合格机构投资人正迅猛扩容。2010年8月初,保监会下发《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又于9月颁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将保险资金从事股权投资政策放开。截止至2010年8月,我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达4.75万亿元,按照这一规模计算,可用于股权投资的保险资金约为2,375.00亿元。此外,继2008年经批准投资鼎晖、弘毅投资之后,2010年社保基金再度落子中信产业投资基金、IDG、联想投资及弘毅投资,进一步加大了在股权投资领域的投资配比。 2010年12月28日,由国家开发银行和苏州创业投资集团共同发起设立规模高达600.00亿元人民币母基金,本土LP市场再添一子。
表1 2010年社保基金VC/PE行业投资情况
机构名称 |
获投基金名称 |
投资金额(亿元) |
中信产业投资基金 |
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 |
20.00 |
IDG |
IDG和谐成长投资基金 |
12.00 |
联想投资 |
北京君联睿智创业投资中心 |
3.00 |
弘毅投资 |
北京弘毅贰零壹零股权投资中心 |
30.00 |
合计: |
|
65.00 |
来源:清科研究中心2011.01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创富神话频现,民间资本——主要是来自富有个人的资金对于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表现积极,此类投资人参与股权投资基金的渠道也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全民PE”之说骤起。这当中,“合格个人投资人”界定不清晰、缺乏统一准入门槛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保护投资人的切身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还需有关部门加强对机构的监管,严格把关个人投资者准入。
2. 本土、外资机构“互抢饭碗”,募、投风格渐融合
3. 外资机构探路境内退出
境内IPO的高回报与近两年市场中充裕的流动性不无关系,但随着年内央行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人民币汇改、外管局颁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外资机构境内退出再添一分不确定因素。对此,多家知名外资投资机构在接受清科研究中心访谈时表示,外汇管制必定会造成加大机构结汇成本,由于仍未在二级市场售出所投公司股权,上述政策造成的具体影响尚未可知,但在选择企业上市地点的时候,会结合多方因素综合考量,不会单纯因为结汇困难而放弃境内退出。
4. 政策持续“给力”,诸多行业受惠
继2010年5月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新36条”)后,鼓励民资进入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等行业。此后,国务院于7月下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分工的通知》,对于新36条中涉及各项工作进行了职能划分,进一步加强了新36条的可操作性。随着更多职能部门实施细则的出台,民资通过股权投资进入相关领域将有所依据,投资积极性也将得到提升。
5. 一笔突击入股引发的“PE腐败”热论
在业界热议如何防范“PE腐败”之际,2010年12月2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下简称“《指引》”),其中针对券商“直投+保荐”业务提出了建立信息隔离制度的要求。清科研究中心认为,《指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在股权投资相关制度的建立上更进一步。然而,《指引》只覆盖证券行业,对于其他私募股权投资从业人员并无约束力,且证券业协会属行业自律组织,《指引》中的要求属行业自律行为,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促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健康长远发展,还需有关部门加快制度建设,尽快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业管理机制。
6. Pre-IPO之惑
纵观2010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退出情况,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阶段后移渐成趋势,其中Pre-IPO阶段的投资项目以其风险低、回报周期短等特点受到投资机构追捧,年内多起IPO因其背后股东上市前突击入股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据清科研究中心观测,2010年中,PE基金投资不足一年即实现IPO退出的案例逾20笔。这些投资机构中,本土机构有之,外资机构有之;老牌投资机构有之,新兴投资机构有之,投资后快速退出之风已开始在行业中盛行。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围抢Pre-IPO项目、追求“短期造富”是行业高速发展阶段投资者心态浮躁的表现,一方面容易造成投资机构忽视增值服务及对企业成长的扶持帮助,另一方面,盲目扎堆Pre-IPO项目推高了此类项目的估值,日后一旦被投企业上市受阻或二级市场估值回归,都将加剧投资人的投资风险。
――――――――
关于清科研究中心
清科研究中心于2001年创立,致力于为大中华区的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基金、政府机关、中介机构、创业企业提供专业的研究报告和各种行业定制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新股上市、兼并收购以及TMT、传统行业、清洁科技、生技健康等行业市场研究。目前,清科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最专业权威的研究机构。
引用说明
本文由清科集团公开对媒体发布,如蒙引用,请注明来源:清科研究中心,并请将样报两份寄至:
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26号鹏润大厦A座12层1203室(邮编:100125)
联系人:孟妮 (Nicole Meng)
电话:+86 10 84580476 8102
电子邮件:nicolemeng@ 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