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中国创投暨私募股权市场年度盘点之PE篇

(2011-01-14 16:12:23)
标签:

财经

中国

宋体

私募股权投资

清科

分类: 清科观察

 

2010年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历史中高潮迭起的一年,年内共有82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投基金完成募集,募集规模达276.21亿美元,各机构投资活跃度显著回升,共计完成投资交易363起,投资总额103.81亿美元,完成募集的基金数量与投资交易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此外,本年度亦有多起对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意义深远的事件发生。大中华区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回顾2010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动向,总结出以下六个年度记忆

 

1. 险资开闸社保再下注,本土LP军团扩容

 

2010年我们可喜的看到,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合格机构投资人正迅猛扩容。20108月初,保监会下发《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又于9月颁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将保险资金从事股权投资政策放开。截止至20108月,我国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达4.75万亿元,按照这一规模计算,可用于股权投资的保险资金约为2,375.00亿元。此外,继2008年经批准投资鼎晖、弘毅投资之后,2010年社保基金再度落子中信产业投资基金、IDG、联想投资及弘毅投资,进一步加大了在股权投资领域的投资配比。 20101228,由国家开发银行和苏州创业投资集团共同发起设立规模高达600.00亿元人民币母基金,本土LP市场再添一子。

 

1 2010年社保基金VC/PE行业投资情况

机构名称

获投基金名称

投资金额(亿元)

中信产业投资基金

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

20.00

IDG

IDG和谐成长投资基金

12.00

联想投资

北京君联睿智创业投资中心

3.00

弘毅投资

北京弘毅贰零壹零股权投资中心

30.00

合计:

 

65.00

来源:清科研究中心2011.01                                               www.zdbchina.com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创富神话频现,民间资本——主要是来自富有个人的资金对于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表现积极,此类投资人参与股权投资基金的渠道也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全民PE”之说骤起。这当中,合格个人投资人界定不清晰、缺乏统一准入门槛的问题逐渐凸显。为保护投资人的切身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还需有关部门加强对机构的监管,严格把关个人投资者准入。

 

2. 本土、外资机构互抢饭碗,募、投风格渐融合

 

       清科研究中心观测到,本土及外资机构在募资与投资方面的风格差异正在逐步缩小,2010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首先,在基金募集方面,年内多家知名外资机构启动了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工作,并与地方政府深化合作,例如:凯雷、黑石集团分别与北京及上海政府部门合作设立人民币基金。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共有9支由外资机构募集的人民币基金资金到位,募集规模达15.34亿美元。与此同时,本土机构也开始积极试水外币基金,例如:九鼎投资首支美元基金已经募集到位 1.20亿美元,建银国际参与设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基金也开始了面向海外的募集工作,该基金目标规模为3.00亿美元。

 

       其次,从本年度投资情况来看,外资侧重高科技,本土偏好消费业的格局有所转变。本土机构对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及清洁技术行业等的投资配比有所增加。以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为例,2010年,本土机构在此行业的投资案例共有35起,投资总额也跃升至5.28亿美元,分别为上年水平的3.50倍及2.56倍。而外资机构除继续关注高科技行业外,今年以来也加速进军传统行业及消费行业,在农///渔、连锁及零售以及食品制造等行业均进行了较大金额的投资。例如,本年度农///渔共有7家企业获得外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注资,交易总额达5.94亿美元,案例数量与投资金额分别为2009年的2.33倍及3.28倍。

 

3. 外资机构探路境内退出

 

       受境内市场退出渠道逐步打通以及与境外市场相比市盈率仍旧偏高等因素影响,本年度PE投资机构更倾向于在境内退出,其中外资机构选择境内IPO退出案例持续增多,包括高盛、凯雷等知名机构均有被投企业在沪、深两市实现上市,且回报不菲。

 

境内IPO的高回报与近两年市场中充裕的流动性不无关系,但随着年内央行逐步收紧货币政策、人民币汇改、外管局颁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外资机构境内退出再添一分不确定因素。对此,多家知名外资投资机构在接受清科研究中心访谈时表示,外汇管制必定会造成加大机构结汇成本,由于仍未在二级市场售出所投公司股权,上述政策造成的具体影响尚未可知,但在选择企业上市地点的时候,会结合多方因素综合考量,不会单纯因为结汇困难而放弃境内退出。

 

4. 政策持续给力,诸多行业受惠

 

20105月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简称36)后,鼓励民资进入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等行业。此后,国务院于7月下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分工的通知》,对于新36条中涉及各项工作进行了职能划分,进一步加强了新36条的可操作性。随着更多职能部门实施细则的出台,民资通过股权投资进入相关领域将有所依据,投资积极性也将得到提升。

 

       此外,酝酿多时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于20109月正式出台,文件要求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推进优势企业的兼并重组,并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其中。清科研究中心认为,在国家产业调整振兴政策频出、实施力度不断加大的宏观环境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于并购这一投资则略将更加侧重。

 

       年内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的多项关于产业振兴的前瞻性的引导政策,也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眼球。例如:年初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4月下发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10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及连续多年锁定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均为投资机构进军相关行业指明了方向,2010年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清洁技术、农///渔、食品&饮料、出版等行业投资情况较往年有较大突破。

 

5. 一笔突击入股引发的“PE腐败热论

 

       国信证券李绍武案的爆发,将获得直投资格不久的众多券商推上了风口浪尖,“PE腐败一词也开始频繁出现于各大媒体。虽然业内对于“PE腐败的定义仍存争议,但是必须正视的是,起步不久已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确实存在着部分从业人员利用职业便利谋求私利等问题,而相关规范制度的建设仍旧滞后,行业的外部监管与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均亟待加强。

 

在业界热议如何防范“PE腐败之际,20101229,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信息隔离墙制度指引》(下简称《指引》),其中针对券商直投+保荐业务提出了建立信息隔离制度的要求。清科研究中心认为,《指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在股权投资相关制度的建立上更进一步。然而,《指引》只覆盖证券行业,对于其他私募股权投资从业人员并无约束力,且证券业协会属行业自律组织,《指引》中的要求属行业自律行为,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促进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健康长远发展,还需有关部门加快制度建设,尽快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业管理机制。

 

6. Pre-IPO之惑

 

纵观2010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退出情况,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阶段后移渐成趋势,其中Pre-IPO阶段的投资项目以其风险低、回报周期短等特点受到投资机构追捧,年内多起IPO因其背后股东上市前突击入股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据清科研究中心观测,2010年中,PE基金投资不足一年即实现IPO退出的案例逾20笔。这些投资机构中,本土机构有之,外资机构有之;老牌投资机构有之,新兴投资机构有之,投资后快速退出之风已开始在行业中盛行。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围抢Pre-IPO项目、追求短期造富是行业高速发展阶段投资者心态浮躁的表现,一方面容易造成投资机构忽视增值服务及对企业成长的扶持帮助,另一方面,盲目扎堆Pre-IPO项目推高了此类项目的估值,日后一旦被投企业上市受阻或二级市场估值回归,都将加剧投资人的投资风险。

 

――――――――

关于清科研究中心

 

清科研究中心于2001年创立,致力于为大中华区的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基金、政府机关、中介机构、创业企业提供专业的研究报告和各种行业定制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新股上市、兼并收购以及TMT、传统行业、清洁科技、生技健康等行业市场研究。目前,清科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最专业权威的研究机构。

                                                                              

引用说明

 

本文由清科集团公开对媒体发布,如蒙引用,请注明来源:清科研究中心,并请将样报两份寄至:

 

北京市朝阳区霄云路26号鹏润大厦A121203室(邮编:100125

联系人:孟妮 Nicole Meng

电话:+86 10 84580476 8102

电子邮件nicolemeng@ zero2ipo.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