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教师应如何使用教材

(2008-01-06 17:10:50)
标签:

杂谈

 

(六)音乐教师应如何使用教材

 1、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意图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才能符合《音乐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基本上由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组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相关音乐文化。有的内容是显性的,有的内容是隐性的。

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教材显示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歌曲学唱;二是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音符与休止符;三是道德行为规范。本单元共三首歌曲,一首童谣,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综合贯穿音乐感受、音乐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隐性的内容是感受音乐和培养学生内心稳定节奏感,创造性地处理歌曲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的部分,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等内容。

又如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要求听出《保护小羊》这首歌曲前、后两个乐句结束音的不同,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隐含在教材后面的意图是,前面学过的歌曲《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也是如此,教师教学《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时可以提前进行前后乐句的比较,也可以从结束音的比较,扩展到前后乐句的比较,如《小雨沙沙沙》《红眼睛绿眼睛》则是前后两句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甚至节奏与音高的比较,如《小蚂蚁》节奏不同,音调不同等。

再如,第六单元“藏猫猫”《玩具兵进行曲》,显性的教学内容是哪首乐曲适合走步?请随音乐走一走。并不是说只有《玩具兵进行曲》适合走步,整个教材很多乐曲,如《小蚂蚁》《快乐的罗梭》《小毛驴爬山坡》《幸福拍手歌》《小动物唱歌》等等,都可以走步,做律动。

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乃哟乃》,请学生在有颜色标记的小节处拍手或做其他动作,潜台词是指出歌曲旋律是sol、mi、do三个音构成的音调,是歌曲的核心音调。

2、教师必须反复感受和体验,将教材内容融入内心体验中,找对个人情感体验的兴奋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教师全面熟悉教材之后,接下来就是寻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切入点呢?可以是教学内容如唱歌、器乐、欣赏、创造等.也可以是音乐体裁、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等都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但是教师如果抓不住重点,学生就会不得要领,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对教材反复琢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地方,或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一点入手,发散和收集、整理与此相关的各种资料,展开思考并以此为主线筛选和组织教学工作。如:

(1)音乐作品是教师情感体验最深刻的地方。像文学作品一样,音乐作品中也具有类似“眼”意义的元素,意蕴深厚、能传达音乐形象的主旋律,或给人留下无穷回味的主题旋律,或反复出现的节奏型,等等,可以说就是音乐作品的“眼”。“眼”是音乐作品最具灵气的地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有对“眼”的不同认识。仔细揣摩,发现音乐作品中的“眼”,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表现的处理,对音乐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福建陈托谈《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12)

如,第一单元“红眼睛绿眼睛”中的四分休止符就可说是歌曲的“眼”。演唱时,准确的休止,会给学生带来“红灯停”这样一种令行禁止的体验,与绿灯畅通无阻的流畅音乐形成对比。可以以此培养学生听辨旋律节奏的异同,也可以此培养学生律动,还可以此制作红绿灯的课件等。再如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乃哟乃》中sol、 mi、do三音组可说是歌曲特点最鲜明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可以设计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用碗、碟、杯敲击演奏歌曲旋律,可以用三音继续创编和发展歌曲旋律等等。

(2)某一自然、社会主题。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用声音编织的故事”,采用“清晨”“课间十分钟”“公园”等主题,把声音模仿、演唱、演奏、律动、表演、创编等教学内容有机综合在一起。再如第二册第二单元《春天悄悄来临》的创编活动也是如此。

(3)教学中的难题。例如,小学一年级学唱歌曲,学歌词、记歌词较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朗诵、讲故事、律动、表演、多媒体演示、分组竞争、游戏等综合方式,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用词。例如在学唱歌曲《小蚂蚁》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让学生扮演小蚂蚁搬运歌词、拼接歌词、踏着节拍朗读歌词、随音乐背诵歌词、演唱歌词等环节,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歌词这一环节的巧妙构思。

再如第二册歌曲《小动物唱歌》是一首从弱起小节开始的歌曲,儿童在四四拍的最后一拍进入,是这首歌曲学唱的难点。通常解决这样的问题,先由教师数三拍,学生进入歌唱,或者由教师喊:“预备起”,直接进入歌唱。如果以此难点为突破口,教师可以做许多文章:设计由动物叫三声的前奏,动物出场亮相的三拍富有节奏感的动作等等,既解决了弱起的难点,又提高了歌曲学唱的趣味性。

还如,小学生发声习惯的养成,就可以通过生活中吹蜡烛、吹泡泡的游戏,汽笛“嘟嘟”、刮风“呼呼”声音的模仿,歌曲演唱等综合各种活动练习声带闭合、气息均匀。

3、灵活运用、处理教材,适当扩充和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

1)调整教材教学顺序,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设想与构思都是理想化的,教师应根据学生音乐能力、学校教学场地、设备、教学时间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在保证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甚至整个小学阶段能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调整教材教学顺序。如《我家门前有条河》,教材中有50个格,要求数l~50的数字,并同时按节奏读儿歌、做动作表演等,如果学生数数难度较大,就可以减少教学内容,或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或留待以后进行。

突出音乐教学的特点,对教学材料进行加工和丰富。挪威作曲家辛丁的《春天悄悄来临》,学生无法很快领会,可增加与春天有关的其他欣赏曲;在《红灯停绿灯行》游戏中可增设十字路口、跑道等,帮助学生进行默唱与大声唱的练习。《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增加观看《三只小猪》动画片的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等。《红灯停绿灯行》一课中,黄灯虽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与歌曲学唱、音乐游戏关系不大,就不必在课堂上出现,不必与现实生活完全吻合。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尝试多种构思重组教材

任何一个切入点都可发展设计多种样式。教师重组教材,许多设想纷至沓来,尝试多种构思,可以帮助教师理清头绪,选择最佳方案。

第二册《红灯停绿灯行》,教材显示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歌曲学唱,二是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三是社会行为规范。而除去教材表面的这三个内容,隐含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歌词的记忆,歌曲的学唱、按歌曲的节奏走步、内心稳定的节奏感,与交通规则有关的游戏,了解小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等等内容。第一个方案是,以歌曲学习为重点,把歌词的朗读,歌词的创编,旋律的听唱和模仿,上、下句的辨析,歌曲的接唱为主线,穿插着游戏、走步以及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第二个方案是以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为重点,那么听音乐走步,音乐的进行与休止,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就是教学的重点,穿插着听唱歌曲、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第三个方案是以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为重点,那么就可以把听旋律创编歌词,根据旋律填词,根据歌曲设计动作走步,如何处理音乐进行与休止等内容是重点。应该说对教材的这几种理解和处理都是符合教材要求的。取谁合谁,取决于教师对自己的了解和教学侧重的选择。偏重演唱的,可能选取方案一;偏重舞蹈的,可能选取方案二;偏重创造的,可能选取方案三等。教学重点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顺序的编排,体现了教师对音乐的内涵及表现的个人偏好与侧重,也体现了对教材重组和再创造的过程。

(3)根据地方音乐文化习俗,选取恰当的角度和材料,进行富有特色的教学。

  同一个教材,除了体现教师个人情感体验和教学处理的特色外,还应该具有当地的地方特色。参加实验的教师,有的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例如,海南是黎族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黎族人在“三月三”跳起竹竿舞,音乐教师把竹竿舞弓队课堂或做律动、或创编节奏,或把学生带到节日聚会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上一堂生动的音乐课;“舞狮”是南方逢年过节及各种喜庆场面都能见到的壮观场景,在第一册《过新年》中,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扮成生龙活虎的小狮子,滚、爬、踢、打地表演狮子,十分可爱。北方的《过新年》就可以“扭秧歌”,听听秧歌节奏,学学秧歌舞,学生乐在其中。北京的《国旗国旗真美丽》就可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听国歌唱国歌,身临其境地感受国歌响起时雄壮威严的气氛等等。

总之,教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但再好的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教师应是教材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出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驾驭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的训练,要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等。从而使得教材能最大限度地为教与学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