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国与中国“三”文化

(2010-05-21 18:15:08)
标签:

三国文化

三文化

三国

文化

分类: 夜雨阁史论


http://s1/middle/50431d2et871873c88690&690  

                  文   保镖

     记得原来听过侯大师的一段有关三国“三”文化的相声,里面列举了《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众多有关“三”的人与事,妙趣横生,至今记忆犹新。确实,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处处都没离开过“三”。书名有三,各章节从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开始,到“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刘玄德三顾茅庐”、“孔明三气周公瑾”等等,再到最后的“降孙皓三分归一统”,光带三的标题就有十五个;而小说最为鲜明的特征是“三绝”(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三方势力的首脑是魏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蜀三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吴三世(孙坚、孙策、孙权三代君主);再加上三国这一基本题材,可以整部小说都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了“三”字展开。那么真正的三国史实也确如小说一样,“三”字频现吗?

    首先可以肯定,演义中出现的各种与“三”有关的典故与故事,例如三英战吕布、三气周瑜、三让徐州、智取三城等,大致都是罗贯中或根据史实改编、或根据情节需要进行艺术再创造而虚构的,并非事实。而著名的“桃园三结义”虽却无史实记载,但是罗贯中依据民间传说和《三国志》中的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的记载,并结合三人的紧密关系进行了合理演绎,所以属于事实的可能性很大。“三顾茅庐”则确有记载,《三国志》中有“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以及《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记载足可证明。所以史实虽不像小说那样“三”个没完,但也着实不少。

    那么以三国史实和《三国演义》为根本的三国文化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三呢原因有三。

    一、“三”之内涵

    追根朔源,其实中国是一个很讲究“三”文化的国度,因为通过

历朝历代的衍变,“三”已不仅仅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概念了,而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在中国的基本意义是什么?《说文》中这样解释道:“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这是何意?也就是说,“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代表数字概念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体现天、地、人这个概念。那么何为天、地、人?顾名思义,天、地就是人类生活的空间与环境,就是自然,再加上人,这个“三”便成了人与自然的统称。所以,“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自然、和谐之源流和基本。

   二、“三”之文化

  “三”既然在中国有如此深的内涵,那么自然会被历代人所推崇。道家讲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三为万物之基,万物之始;道教中级别最高的尊神是“三清”(元始、灵宝、道德天尊);而修仙了道之人要先去“三尸”(三尸神),若修炼到最高境界,则要“三花”(精、气、神)聚顶。儒家对三也是尊崇备至,地位最高者为“三尊”(君、亲、师);最为推崇的古代贤王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三君”(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为人处世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儒、道如此,佛教则更是离不开这个“三”字。佛教有“三宝”(佛、法、僧);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则为横(横三世佛指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王佛)、竖(竖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三世佛,而横三世佛每位都有两位胁侍菩萨,故又称三尊(西方三尊、药师三尊、释迦三尊);众生所居之所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修行者必须修持的基本学业为“三学”(戒、定、慧)。

    中国古代官制中最为尊显的官职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等几种说法)。军队的统称为“三军”(步、车、骑,中、左、右等几种说法);掌管中央禁军的机构有“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首领为“三帅”(殿帅,马帅,步帅)。而兵法中认为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士气,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日常生活中则认为有“事不过三”,“再一再二不再三”的说法,代表做事不可过分之意。

    由此可见,“三”由于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最高、最大、最广之意,代表了至尊、至高、至强。所以“三”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构成人类社会之根本,是万物起始之源流,也是世俗和宗教中最为尊贵的代名词。

    三、“三”之原理

    学过几何的朋友都知道,三角形这种三点形成的平面图形最为稳固;而在力学中,以三点为支撑的物体平衡性也最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选取三角、三边来设计物品的形状。所以,“三”在也往往代表了稳定、牢固、和谐之意。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象征的鼎,即“三足两耳”,为什么?就是因为人们感觉三足是最为稳固的,这样国家才能够长久、和平、繁荣、富强。

综上所述,说明“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而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由于各自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精英人物的不懈努力,所以在东汉末年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他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相对科学的人员配置,各自集团内部实力强劲、活力十足,都具备了极强的时代适应性。尽管他们实力有强弱之分,但是合理的形成了两弱(蜀、吴)联合对抗一强(魏)的历史格局,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军事、政治、经济上的完美均衡,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矛盾而和谐、分裂而统一的特殊时期,故称三国鼎立。所以三国时期可以说是诠释中国“三”文化的经典范例,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罗贯中岂能轻易放过,这也是《三国演义》中处处皆“三”的主要原因,才有了“桃园三结义”的万古留长,“三英战吕布”的英雄豪情,“三让徐州”的仁义忠厚,“三顾茅庐”的君臣情重,“三分天下计”的雄才大略。正是因为“三”文化,赋予了《三国演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这部名著更加光彩耀人,三国文化也因此更具深度与魅力。

    三国文化,是中国“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