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50431d2et85e9b10a63b1&690
文
保镖
三、十大名将之八 吴夺取荆州之功臣 吕蒙
都言蜀国五虎上将英勇,魏国猛将如云,其实若论优秀的军事统帅及能力全面的名将,最强、最多的却恰恰是一向默默无闻的吴国。孙坚、孙策、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陆逊、陆抗,东吴的这些历代最高军事长官们,似乎人人都文武双全、有胆有识,他们有的指挥了震烁古今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有的演绎了堪称经典的“白衣渡江”、西陵之战,还有的提出了比隆中对更早的“三分天下计”。东吴的这些军事统帅,人数之多、智力之高、才能之全,都让蜀魏两国汗颜。
但是,吴国如此众多的优秀人才,却一直被一个极为诡异的现象所困扰。就是其军事统帅及主将多不长寿,甚至大都活不过50岁。虽然三国时期战事频繁且医学不甚发达,长寿者很少,但像吴国这种情况却极为罕见。他们自一代军事统帅孙坚36岁亡故开始,便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怪圈。其中孙策(二代军事统帅)寿26岁,周瑜(三代)36岁,太史慈(大将)41岁,凌统(大将)49岁,鲁肃(四代)46岁,陆抗(后期)49岁,他们或因征战、或因疾病,均在刚刚建功立业的盛年便撒手人寰,留下许多遗憾,令人唏嘘不已。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另有隐情,还有待考证。而本文主角,作为鲁肃继任者的东吴第五代军事统帅吕蒙也没能逃出这个魔咒,在“白衣渡江”、袭杀关羽、夺取荆州,达到个人事业巅峰后不久,旋即于41岁便英年早逝。
吕蒙(180-221),子子明,东吴名将。官至南郡太守,孱陵侯。是继鲁肃之后的东吴第五代军事长官。
吕蒙这个人很有胆识,十五六岁就敢上阵杀敌,还曾留下“不入虎穴,安得虎子!”的豪言,但同时也非常富有心计,当孙权想裁撤他兵员的时候,便通过耍小手段骗取了孙权的信任。当然,吕蒙也确实为东吴建立了无数的功勋。曾随孙权征讨山越;攻伐夏口时登锋陷阵并亲自斩杀敌将陈就;208年,随周瑜参加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还曾献良策协助周瑜大败名将曹仁,并夺取了南郡;213年,吕蒙还曾以自己严密的布防,协助孙权逼退了曹操的大军;214年,和甘宁攻破皖城,生擒曹将朱光,俘敌数万人;同年,庐陵盗贼为乱,诸将屡次征剿未平,孙权说:“鸷鸟累百,不如一鹗。”改由吕蒙前往征讨,吕蒙兵至即擒杀首恶;215年,吕蒙以诡计智取蜀将郝普,夺取益阳;随后,在著名的逍遥津,吕蒙与甘宁、凌统诸将奋力拼杀,挡住了张辽的追击,掩护孙权顺利逃出;217年,吕蒙成功据守濡须坞,击溃曹军前锋,迫使曹操再次无功而返。同年,东吴第四代军事统帅鲁肃亡故,吕蒙因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及卓著的战功,被孙权擢升为都督,对抗曹魏与荆州的关羽。
随后发生的事情,便是著名的“白衣渡江”。这里,吕蒙运用了一系列连环计策迷惑关羽,处处体现出其非凡的心智。吕蒙首先对关羽倍加殷勤并大肆示弱,同时称病以毫无名气、资历的陆逊取代自己,使关羽放松警惕,从而全力进攻樊城,把注意力都放在曹魏一方。紧接着趁荆州后方空虚,吕蒙统精兵化装成商人,“白衣渡江”,袭取了关羽的后方江陵。最后,关羽陷于魏吴的前后夹击,兵败身死。至此,荆州落于东吴之手。
应该说,吕蒙作为大将,确实非常优秀全面,不仅战功赫赫,而且骁勇善战并很善于运用计谋。尤其是袭取江陵一战,其战术运用、策略变换可谓鬼神莫测。针对当时荆州战局的实情,魏蜀吴三国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荆州守将关羽的品性,吕蒙都做了缜密详尽的分析,并制定出一整套实用、严谨的作战方案,先后运用了瞒天过海、趁火打劫、暗度陈仓、笑里藏刀、偷梁换柱、假痴不癫、上屋抽梯等一系列计策,最后玩弄一代名将关羽于股掌,轻取了荆州。这不能不说吕蒙以谋略而论,胜关羽多矣。同时吕蒙还善于学习,其学识曾让一代儒将鲁肃刮目相看,传为美谈。孙权、鲁肃、周瑜等都曾给予其极高的评价,而陈寿更称其“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意即吕蒙之才已超出了一般武将的范畴,足见赞誉之情。所以,以吕蒙的功绩、名望、能力、官位而论,都无愧于名将之号。
但是,吕蒙盛名之下,却存在着鲜为人知的污点与致命的短处。首先,吕蒙的品德令人不敢恭维。吕蒙自小便善于取巧,从他以诡计赢取孙权的信任起,到后来“谲郝普,擒关羽”,虽然有兵不厌诈的兵家之智,但也无不体现出其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为大将者,虽不以品德操守作为首要标准,但无德者却终难成大事。
其次,吕蒙虽堪称优秀的战术家,但由于其急功近利的弱点,导致其战略决策出现了重大失误。三国时期,天下三分,曹魏势力最强,并有刈除群雄、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而蜀吴主政者都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两国联合抗曹、才能生存的硬道理。诸葛亮的《隆中对》和鲁肃的“三分天下计”都是正确且极具远见的战略指导思想,也正是基于两国的联合,才通过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从而达到三国鼎立的均势状态。而面对吴蜀坚实的联盟,曹操只能无奈的龟缩北方,望江南兴叹,不敢染指半分。所以说,联合抗曹,应该是吴蜀两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两国唯一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路。
尤其是荆州地区,曹仁踞于樊城,关羽守于江陵,吕蒙屯于陆口,三方势力非常均衡。而横亘于魏吴之间的关羽也完全成为东吴的屏障,保证了江东的绝对安全,按理说,吕蒙应该与关羽和睦相处,双方联手伺机攻魏。但野心勃勃、一心想建功立业的吕蒙却不这样想,鲁肃死后不久,他便无视原本正确的国家战略,以吴蜀两国之间的不睦为契机,极力蛊惑孙权夺取荆州。当关羽水淹七军,兵锋直逼许昌的时候,倘若吕蒙出兵合肥,与关羽两路并进,必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胜果。这样即便不能一举攻灭曹魏,也必能削弱强敌,巩固三国鼎立的势态,对于弱小的东吴进一步发展是绝对有利和可行的。
但被荆州这个眼前利益所迷惑的吕蒙早已失去了理智,他利用关羽的后方空虚,无耻的撕毁了盟约,袭杀了关羽。虽然夺取了荆州三郡,却使得吴蜀彻底决裂,给东吴带来了空前的浩劫和严重的危机,可以说是一个不计后果、极端错误的军事行动。果真,此举随后引发了刘备破釜沉舟式的疯狂报复,东吴因此损兵折将,若不是陆逊“火烧连营”击溃了刘备,恐怕吴国早已灭亡。后来孙权认识到了自己的战略失误,启用诸葛瑾交好于诸葛亮,化干戈为玉帛,继续结盟,才得以保证东吴偏安苟活数十载。至三国后期,失去了蜀国倚仗的吴国,很快便被晋国剿灭,这都验证了当时两国联盟抗敌策略的正确。所以,说吕蒙急于建功立业也好,不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也罢,其破坏吴蜀联盟的战略失误,无疑是吴国的罪人。
所以,若论吴蜀两国最终走向衰败、灭亡的重大失误,首当其冲者有以下几点:
1、刘备任用轻视“联吴抗曹”策略的关羽镇守战略要地荆州。
2、孙权任用反对“联蜀抗曹”策略的吕蒙担任军事统帅。
3、吕蒙撕毁盟约,袭杀关羽,攻取江陵。
4、刘备疯狂报复,导致夷陵大败、元气大伤。
正是由于刘备、孙权、关羽、吕蒙的一系列战略失误,导致两国为了荆州陷入了一系列自杀式的相互攻击,江陵之战、夷陵之战,双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损兵折将,也损失了关羽、张飞、关平、黄忠、甘宁等一大批优秀将领。刘备更是因此抱恨而亡,万古传颂的桃园三兄弟尽毁于吕蒙的“白衣渡江”。蜀国损失了重要的战略基地荆州及十余万的精锐,几近亡国(可叹此后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再也回天乏术了);吴国虽取得两胜,但撕毁盟约,无异于自毁长城。吴蜀两国自此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仅可自保偏安,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吴蜀之争的胜者只有魏国,若不是司马氏代魏,三国中笑到最后的只能是曹氏。
说了些跑题的话,继续讨论我们的吕大将军。凭心而论,把吕蒙列入名将,笔者心有不甘,因为吕蒙无论是品德还是战略眼光,都不配名将两字。只是其骁勇善战、赫赫战功、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以及袭杀关羽的威名,都无疑是一个极为优秀的方面军大将,故不得已而为之。
十大名将之七:吕蒙
最高官职:南郡太守 孱陵侯
上榜理由:吴夺取荆州之功臣
能力定位:优秀的方面军大将
成功战例:吴蜀荆州之战(白衣渡江)
综合素质:骁勇善战 极富胆智 善于取巧 急功近利 缺乏战略远见
四、十大名将之七 曹氏首将 曹仁
按照《三国志》所列传记,曹军中有大名鼎鼎的外姓五子良将(张辽、张郃、于禁、李典、徐晃),也有曹氏宗亲组成的八虎骑(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曹纯、曹休、曹真、夏侯尚),这十三人无论从战功、官位、威信、能力等方面讲,都可称得上是曹军将领中的佼佼者和核心。而这十三位武将的领军人物既不是位高权重的“勋旧肺腑”夏侯惇、夏侯渊,也不是“良将为先”的张辽、徐晃。因为夏侯惇虽官高却功绩不够,夏侯渊虽功显却恃勇取败,而张辽、徐晃虽文武兼备却非宗室而无法成为“肺腑”。有一位大将,与夏侯惇一样位列大将军,与夏侯渊一样战功卓越,与张辽一样有勇有谋,可以说无论从战功、官职、资历、能力、宗室而论均堪称完美,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曹氏首将!这就是曹仁!
曹仁,字子孝,曹操的从弟,曹魏名将,官至大将军、大司马,谥曰忠侯。曹仁,不夸张的说,完全就是为战争而生的战神,他的一生,始终伴随着征战。自曹操起兵以来,曹仁就作为大将为之四处征战、出生入死,并多次被当做屏障抵御强敌!我们先来罗列一下他的主要战绩: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大破陶谦军并陶谦将吕由;克句阳,生获吕布将刘何;鸡落山之战,战胜袁绍军;渭南破马超;破反将苏伯、田银、侯音;率军攻破邵城。而曹仁最为精彩的两战一是拒收江陵,一是拒收樊城。赤壁兵败后,曹仁作为南部屏障,镇守江陵抗击周瑜一年之久,为曹操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襄樊魏蜀之战,在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威势压迫之下,他又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成功拒收樊城,从而有效遏制了关羽的强劲势头,无愧于曹操的钢铁大闸!
通过这些功绩,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曹仁为曹操斩将杀敌、开疆掠土,屡立功勋,可谓处处坎坷、件件奇功!除却功勋,曹仁的能力也非常突出,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具备独立指挥战役的卓越能力。其武勇甚至连张辽都比不上,《傅子》中记载:“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谋士陈矫更是惊其有“天人”之勇。而曹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三国志》)也处处体现了他治军有方、法令严整,这都是名将的必要素质。
陈寿对于曹仁的评价非常到位,“仁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由此可见,曹仁是曹操最器重的心腹大将,以其功绩、能力、威望以及宗室身份而论,都无愧于名将如云的曹氏首将!
十大名将之八:曹仁
最高官职:魏大将军 忠侯
上榜理由:战功赫赫 曹氏首将
能力定位:优秀的方面军大将
经典战例:魏吴江陵之战(拒周瑜)、魏蜀襄樊之战(拒关羽)
综合素质:沉稳果敢 刚毅坚韧 文武兼备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