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middle/50431d2et85c0a10bfdc0&690
文
保镖
三国英雄辈出,武艺超群、能征惯战者极多,他们登锋陷阵、身先士卒,为主公出生入死,被冠以“万人敌”、“虎臣”“飞将”等雄名,人称有“万夫不当之勇”。有好事者荟其佼佼者罗列榜单,谓之“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并言之凿凿,谓吕布之勇如何,谓诸将之勇如何。可是,当大家热衷于讨论武将的武力、比评武将的勇猛时,却恰恰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古代战争、战役的胜负取决于什么?是某个将领武力高低所能决定的吗?那么古代是否真的存在武将单挑?武将武力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古代冷兵器战争属于集团作战,是军队综合素质的体现,成千上万人协同作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单人的武力高低几乎不起任何作用。所谓“万人敌”、“万夫不当”都只是美好的比喻和吹捧,一人岂能有一万人之勇?又不是超级赛亚人!诸位何时看到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这些大战是靠武将的单挑决定胜负的?所以古代战争的胜负取决于部队整体的战斗力、主帅的谋略筹划以及士气、天气、地形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绝不是某人武力的高低所能决定。
而现在所说的武将单挑,大都受评书、小说的影响,被广泛认同和接受,这是不恰当的。大家试想,既然是集团作战,谁会去把一个国家或者一支军队的命运,放在某个人身上呢?所以武将单挑存在的可能性即便有,也只是仅仅基于某种赌斗,起到斗气赌赛或鼓舞士气的作用,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但绝不是决定战役胜负的因素。否则武艺天下第一的吕布怎么会被曹操所斩,号称“武圣”的关羽怎么又会被吕蒙生擒?
所以,武将单挑出现的可能性及作用仅限于:
1、基于双方实力大致相当的基础上,制定特定规则,用各自顶尖武士单独决斗,并依据胜负结果达成某种协议,这更像一种赌斗或比赛。
2、用己方顶尖武士挑战敌方武士,达到炫耀己方武力,提升己方士气,同时震慑敌方、打压敌方士气,是一种心理战技法。
综上所述,武将之武力高低的作用仅限于:
1、表率作用。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起到鼓舞士气的模范、表率作用。战例:黄忠奇袭夏侯渊。
2、震慑作用。冠以“万人敌”、“飞将”之名,可起到威吓敌方的震慑作用。战例:张飞之当阳桥喝阻曹兵。
3、象征作用。成名武将的武勇,往往被夸大化,其武力的实际作用逐渐演化成某种象征意义。战例:关羽水淹七军的威震华夏。
所以,武将武勇的作用多为振奋军心、激励士气,起到先锋模范的榜样作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而目前流行的三国武将排行,充其量只能说是猛将排行,是一帮肌肉发达、头脑简单的一勇之夫,是基本左右不了战局发展和成败的小角色,他们在各自阵营的角色大多为爪牙、先锋或是保镖,均非可以单独指挥作战的军事统帅或主将,可称名将者少之又少!因为名将不仅要有勇更要具备其他很多条件!
那么什么人才能称之为名将呢?我认为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称之为名将。
1、将领:官职为武官,身份是统帅或将领。
2、名气: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
3、能力:有较强、全面的综合素质,武勇且富有谋略,文武兼备,能力突出。
4、功绩:战功卓著,为国家做出过卓越贡献。
5、战例:有骄人的战绩,有著名的战例。
6、官位:有较高的官职与爵位
而符合这些条件的人,无外乎三种身份之人:
1、军事家:国家军事、政治首脑。有一整套战略思想并能付诸实际,单独指挥过集团作战并有良好战绩的军事家,历史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三国代表人物:曹操(指挥官渡之战)、诸葛亮(隆中对、六出祁山)、刘备(指挥汉中之战)、司马懿(多次成功抗击诸葛亮北伐)、鲁肃(三分天下计)。
2、统帅:国家最高军事长官。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单独指挥过集团作战并取得大胜的统帅,历史代表人物:吴起、白起。三国代表人物:周瑜(赤壁之战统帅)、陆逊(夷陵之战统帅)、姜维(九伐中原战争统帅)。
3、大将:方面军军事主官。作战经验丰富,有勇有谋,且多次单独指挥过中小战役并有辉煌战绩的将领,历史代表人物:霍去病、卫青。三国代表人物:关羽(“水淹七军”之主将)、张辽(“威震逍遥津”之主将)、邓艾(灭蜀战争之主将)、吕蒙(“白衣渡江”之主将)、曹仁(抗击周瑜、关羽之主将)、陆抗(西陵之战之主将)等。
综合上述因素,曹操、刘备、诸葛亮、司马懿等人虽然都作为军事统帅指挥过大规模战役,但是前两位属于君主,后两位则属于名相,皆非将领,故均不在列。而军事才能突出的战略家及战术家庞统、徐庶、鲁肃、郭嘉、程昱、荀彧、荀攸、贾诩等人,职能上更多倾向于参谋人员,属文职,非将领,且均无单独统帅实例,故也排除在外。至于以武艺称雄的猛将吕布、典韦、许褚、马超等人因缺乏谋略和单独指挥兵团作战的能力,故也排除。
经过以上严格筛选,最后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位杰出人才可称名将,下面来一一评述。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