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现代骈文的创作

(2009-08-29 16:50:58)
标签:

浅论骈文的创作

骈文

骈体文

文化

分类: 夜雨阁杂论

浅论现代骈文的创作

    保镖

    近年,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逐渐衰落的骈文又重新活跃在文坛上,研究、创作骈文的学者、作家和爱好者层出不穷,作品也良莠不齐。其实,骈文是一种很好的创作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不应该销声匿迹于历史舞台,应该被我们现代人所接受和运用。那么如何才能创作出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骈文作品?在这里,我们不妨就这个问题简单探讨一下。

骈文,文体名,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与散文相对称。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以及辞藻的华美。

骈体文起源于汉代,兴盛于魏晋、南北朝,衰败于近代。骈体文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极大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这里,骈文的历史发展与行文特点我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相关的文献。我们着重讨论一下现代骈文的创作技巧。

骈文的写作模式是文言文的一种,通常以赋为名,讲究词句的凝炼、辞藻的华美和典故的运用。而在现代生活里,随着大量现代词汇、外来词汇等新词汇的产生,我们已经很少能像古代骈体文一样,写出一篇古韵浓郁、通篇经典的作品了。如何古今结合、与时俱进,让骈文这种古老的格体适应于现代生活的节奏和发展,那么在创作现代骈体文时我们就需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一、  忌求大求全

现在看到很多所谓专家、学者写的骈文大赋,动辄某某省赋、

某某市赋,一副气壮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评述古今,歌功颂德,可谓满目锦绣、激扬铺陈。这些作品,看似壮观瑰丽,可仔细品来,实则要么是毫无特色的流水账,要么是好大喜功的空洞之言。

    骈文的创作是要求精求点的,我们看过历史上很多佳作,例如江淹的《灯赋》、《恨赋》,萧衍的《筝赋》等等,都是以一个极小的点作为切入点,由点及面,由浅及深,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倘若文章的题目或者主题是一个很大很广的面,就如歌唱家起音就是G调,请问,下面怎么唱?尤其是骈文,由于格体的限制,一般是几百字或千余字,想在如此短的篇幅内肆意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或者恢宏巨制,是不太可能的。即便勉强为之,也会令读者要么味同嚼蜡,不知所以;要么浑身战栗,冷汗直冒。因为这样的主题涵盖面太广,写的少了,一来无法更好的描绘、烘托你的主题,二来显得你的眼界、知识面太窄,被行家不屑。而若包罗万象,万事求全,则会冗长拖沓、主次不分,失去了骈文的特色与优点。

所以骈文的创作一定要忌大忌全,我们不是写长篇报告,不是写前朝实录,更不是写史论地志。我们最好选取一个目的明确、特色鲜明、范围较小的主题去写,循序而入,环环相扣,引领读者柳暗花明,渐入佳境。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骈文体裁都要受到限制,但是题目如果做得过大,除非您真的具有春秋大笔之力、运转乾坤之能,否则还是慎行。我们能在这方寸之间,四两拨千斤,用有限的篇幅和固定的格式,描绘出独到、精准、凝炼、生动的画卷,便是行文的高手了。

二、  忌喜冷好偏。

何谓冷、偏,就是冷僻字、偏僻字的运用,这也是我们现代

骈文的一大忌讳。很多人为了刻意追求古意,极好此口,通篇冷僻,很多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堆砌使用,自以为精工文字,熟稔史籍,水准颇高,实则是卖弄机巧、不伦不类。试问,一篇连搞古汉语文学专业的人都云里雾里的文章,普通读者谁能接受?又有几人能看懂?这样的文章真不知是写给谁看的?

   譬如王勃的《七夕赋》,当时堪称佳作,但是里面太多的冷僻字,现在很多基本已经少用或者弃用,所以已经很少有人看了,试想,这样的名家之作都少有人接受,更何况现代的翻拟之作。

所以,冷僻字的运用一定要得当。当然,为了求工求律求典,偶尔使用不是不行,但一定要适量,切忌冷、偏满天飞。

三、  忌不文半白

近日来阅读了不少现代骈文,发现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

文白参杂,半生不熟。我原来写过一篇《浅谈文言的魅力》,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我所提倡的半文半白是意思上的,而不是形式上。就是意思一定要浅显易懂,写得虽是文言,但能让人看得明白,而不是形式上的。很多作品,暂且不说什么骈四俪六,恐怕就连一般的文言也不能算。前面一句貌似文言的短句,后面一句水的不行的大白话,又长又罗嗦,并且通篇如此。再看题目,还美其名曰某某著名辞赋家的某某大赋,我真替他捏了一把冷汗,奉劝这些人一句,这样气死古人、雷死今人的东西还是少造为妙。

    所以,我们在创作骈文的时候,一定要先炼好笔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创作能力,再加上对骈文格体、特点的了解,以及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典故的熟练运用,辅以自己独到、鲜明的特色加以升华,就会创作出一篇好的骈文作品。这方面欠缺的朋友不妨多去读读古人佳作,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写东西也要写得形似才行,自己闭门造车、生搬硬扛,写出的作品自然神形皆无、四六不通。

四、忌新词乱用。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进入到我们的生

活中来,越来越多的时代性很强的新生词汇、外来词汇也逐渐的被我们运用到创作中来。而骈文又是一种古意很强的格体,我们如何巧妙地将这些看似与古意格格不入的东西真正融入到骈文中来呢?

   记得看过某君的一篇所谓辞赋,言及国外,满篇的音译词,一大串一大串的,居然很工整的镶嵌在他本就半文不白的作品中,那叫一个别扭啊。我举个例子,好比描述一个地名,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这样写道“环滁皆山也”,而国外的地名多为音译,我们如果说“环乌兹别克斯坦皆山也”,估计能让每个人都喷饭。而人名呢,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们要是说“巴布罗夫易老,福尔摩斯难封”,估计更是一个大笑话。

还有就是新生词汇也不可乱用。譬如文言中的感叹语多用嗟夫、嗟乎、噫等来表示,如果来个“哇塞”,我想当时所有人都会晕倒。尤其是那些网络新生词汇,平时开开玩笑即可,万不可污秽于文章。当然,遇到必须要用外来和新生词汇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些棘手的问题。我的建议是最好用简称或别称、变称,譬如乌兹别克斯坦,直接说乌国或者乌地;而巴布罗夫之类人名的可以说巴翁、巴公、巴老等等,同时为了避免读者不明白或者误会,也可以加注解。不过,我想既然开篇点题以赋说某事,大家应该还是会明白的。

所以,在骈文创作中,锲合时代的新词汇的运用一定要注意,要注意古今的有机结合,不要直接运用,最好稍加修饰、简化、改造,使之文言化,所谓个体服从集体。否则这些新词汇就如进入到被输血者体内的异型血液必被排斥,与文章风格格格不入,非常突兀,影响了整体美观,会成为文章中的异类和败笔。

五、    忌堆词砌句

我仔细阅读过一些文友近期创作的作品,满篇都是华丽辞藻的堆砌,

就如路边的冬青,看似郁郁葱葱,绿叶锦簇,但是拨开来下面却仅仅是几根枯枝,空无一物。这样的作品,如果仅是作为练笔的习作倒可,但若想借此成名立万,恐怕是异想天开。

我们写一篇文章是要有主题思想的,这连小学生作文课里都是老生常谈了。而很多现代的所谓大赋呢?譬如写某个城市的城市赋,满篇都是这个城市哪里好,哪里强,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历史人文、地理特产罗列一大堆,最后一个感想:啊!我们美丽的城市,祝你以后如何如何,我们如何如何爱你,完事!请问,您写这样的东西是为什么?主题是什么?城市简介?功德专辑?要想看这些,网络上有的是,那些白话游记、政府报告写得比您精彩多了,干嘛非要看您空洞无物的词语大阅兵?

再有,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突出自己的特色,对文章所描绘的标的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去写,但不要占用太大的空间。不要去罗列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要写出专属于自己的特色,同样一个事物,千人看则有千种面貌。只有写出你独到的见解,别人才会喜欢看,否则,还不如去看看图片,那样更直接客观。

所以,我们一定避免辞藻的繁缛堆砌,那些都是毫无生气的死物,只有用一根贯穿首尾的主线把这些词汇有机的串联、结合起来,做到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内容翔实,这样的作品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被大家所接受。

骈文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先谈到这里,以后再慢慢展开。其实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就是打牢自己的基本功,磨砺好自己的笔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掌握骈文等文言的格体构造,就能创作出一篇起码形式上合体的骈文作品。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骈文应该注意避免,所有文学作品都应如此。我只想奉劝那些只看重虚名实利,急于藉此抬高自己身价达到某种目的的所谓大家们,先学会文言文是怎么写再称专称家吧,不要一出手就露短而贻笑大方。多读读书,多学学习,多做点实际的研究,比什么都好。

结尾感言: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所看的问题都很浅显,观点也都很不成熟和粗陋,本文也属突发之感,两个小时的仓促之作,所以仅供读者参考甄选,不合适的地方还望予以指正。本文由保镖撰写,其中骈文的定义部分借鉴于相关专业论述,其余部分均为本人原创。祝大家都能写出格体工整、辞藻华美、广征博引、波澜壮阔、有思想、有内涵、有特色的骈文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