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踏青郊游之外,还有扫墓祭奠、缅怀先人的习俗可为。打算借短暂假期出去转转。透过窗户,看到外边的鲜花和柳芽,心情还是舒畅的,打开网页,浏览一下新闻,看王家岭是否还有生命的奇迹,看...一条新闻跳上来,殡葬业暴利暴露价格监管漏洞,让人感到这年代生命的艰难:
出生不再是“一个接生婆、一把剪刀、一个火盆、一顿饭”的原始状态,尽管感染减少,婴儿活产率增加,但算下来产前一遍遍的查体、超声,十月怀胎已经花去一笔积蓄,出生时因孕妇营养太多,胎儿体型太大,不得不支付剖宫产和几天的住院费,于是出生的代价在增长。
接下来是与病魔抗争的几十年。由于环境污染,吃饭已经几乎全是绿色的垃圾食品,到处是外表光鲜,里边有毒有害的蔬菜、水果,甚至小麦:现在发展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已经处处可见!此前工厂烟筒时代,污染多在空气:弥漫的黑烟、粉尘让人有个躲避的目标,后来:水变褐了,不能喝了;土变色了,不能种了...剩下人类一天天毒害自己。于是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在直接杀伤之后又调动了人自身的不利因素,内外交困之下,人开始生病,除了传统疾病,又来了艾滋,SARS,.....于是从小到大需要应对这些传统的疾病和新生的病种。从小儿的肺炎、感冒、腹泻到车祸中毒、再到心脑血管等等恶性肿瘤...于是,挣的钱陆陆续续给了诊所,给了医院。
教育成为产业。当年,很多文盲。但社会依然在发展,尽管有些缓慢。后来人人能够接受义务教育了,于是人人都可以进小学、中学,50%以上的人可以读大学,产业链条式形成了,但义务教育之外的借读费、生活费、住宿费。。。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时光成为普通家庭父母的主要生活目的。钱按照既定数目存进学校--为了能够培养成人才。大学毕业了发现人才有些多,多的招聘会都得有警察维护秩序,于是还得追加投资,读什么硕士博士...
房子。书读光后开始上班,如果从经济学角度讲,几乎预支了父母的青春和自己前20多年的这些才俊却要面临房子的危机。一轮轮的炒作和被增长之后,大城市的蜗居已经算是奢侈品,有老人开始研究2平米的火柴盒了...忙来忙去居然住进了盒子里。原来农民居住的山脚旮旯被盖上一些能够通气通电的房子,样子有些复古,但价钱已不是普通农民,甚至“吨良户”们举全家之力能够承受的了了。很多人被逼到二线三线,谁知信息时代,受过教育的每个人似乎都是分析家和战略家,中小城市的房子也炒到爆点了,全然没有股市的高低起伏,不论阴天雨天一个劲走高、走高、再走高....于是有人一生为了150万的房子透支自己和一家人的幸福。
当疾病、教育和房子分光了所有用生命转来的收入,住在自己房子里的所有有学历的没学历的,男人和女人却要走进同一个归宿:死亡!
死亡不再如原来一样需要邻居帮忙才能入土为安。专门的公司和工作流程提供者、专业的服务。从太平间到殡仪馆再到墓地,每个都是职业,共同形成产业。于是,死一次不再如原来亲朋聚会,家人悲伤之后找块地埋了这么简单。需要支付的从停尸费到火化费再到墓地购置费、管理费....
“光秃秃地来,光秃秃地走”已经成为一种很奢侈的想法了!
博文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