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三:赵丹是如何“流浪”进电影界的
讲述:沂蒙老马 整理:边远人2008
阿丹虽然早在解放前就是上海电影界的知名演员,解放前后演出过很多电影,但正如白杨回忆中所讲:“阿丹为人奔放、洒脱。性格坦率、爱诙谐。出言机智幽默,有时令人捧腹不已,给人以感染、以欢乐;有时又语多痛快淋漓,往往一针见血,赤诚相见……”
阿丹对自己儿时艰难生活的讲述也透着诙谐,似乎是在讲一个故事--那还是在黄山拍摄《李时珍》时住在狮子林的某个雨天。
他的老家安徽省(听女儿他们说电脑上讲阿丹的祖籍是山东肥城--那不和我老乡了?当时他可的确没有提及此事)离南京不远,十三岁时(1928年左右)因为家里贫困,跟人乞讨来到南京街头,由于自己对语言、表演还有一些“天赋”,故而可以通过在电影院附近唱顺口溜、要钱乞讨为生,用管他的话讲也就是所谓的流浪汉。在电影院周围转得久了自然产生一个想法:看看什么是电影!很多次在夜深人散的时候一个人在影院周围转悠,盼望能够看到什么是电影,什么东西能让那么多人大冷天来这里花钱去看,然后高高兴兴或者哭哭啼啼地回家。
有段时间,影院老板为了吸引更多人看电影,在电影放完前十分钟免费放人去看。从那天开始,阿丹经常利用这种方法看到电影,看到电影的结尾。为此寒冬腊月的深夜,阿丹也会等在影院门口,等着开门放人的时候进去看一段。有时候或许是故意、或许是工作人员忘记了,最后十分钟不开门,害得整个晚上空等一场,只能踩着冰冷的街道离开。。。
有一次,阿丹看了一个关于流浪汉的外国片,引起了自己的强烈共鸣,于是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艺术界,一心做个演员。后来(大约是一九三二年),听一位流浪好友说上海有家电影厂要招收演员。从南京到上海几百里远,身上的钱只能买得起坐火车到苏州的票。但对机会的渴求让他决定买到苏州再说....幸好车上遇到一位好友帮他将车票从苏州补到了上海。下车的当日就找到徐汇区大木桥路40号电影公司,有位姓吴的老板热情地接待了他,考试大致这样进行的:
吴老板--你有何特长?
阿丹--老板,我喜欢表演节目!
吴老板--那好,你就随意表演一段吧。
于是阿丹结合自己的经历,根据看到的外国影片片段中流浪汉的某些镜头表演了一番...
吴老板很满意....
从此,进入电影公司开始了自己的演员生涯,几乎是“流浪进来的...”说这些话的时候,阿丹充满苦涩地笑着....
今天,女儿她们查电脑资料说阿丹家里就是开影戏院....,那些资料我不是很清楚,但感觉阿丹讲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充满真诚的。我宁愿相信阿丹自己讲得,即使有一些调侃、一些玩笑、一些自嘲,我也相信他自己讲的这个从流浪汉到演员的故事。因为,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多鼓舞--同样十三岁离家下矿井的我,尽管没有受过太长时间的苦难,但也有着流浪的情节,也一样有着对电影事业的向往、追求....
可以说,阿丹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似乎也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尽管我的理想不是演员,而是一个有技术的摄影师!
所以,我一直确信,阿丹流浪进电影界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