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记忆中的新中国首部彩色电影-“梁祝”
讲述:沂蒙老马 整理:边远人2008
现在的电影、大片多数很“烧钱”,其实要想做成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烧钱”那么简单,因为每次创新、每次改变都蕴含着许多探索与突破的艰辛。就像黎明前黑暗中摸索前进的革命者,许多问题随时都可能来到你的面前。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的跨越就是这样一场革命!
一九五三年,新中国首部彩色电影--“梁山泊与祝英台”在天马电影制片厂(上影)开机。在当时情况下,拍摄一部黑白片就已经很费钱了,而拍彩色电影大约需要比黑白片多5-10倍的钱。加上技术不成熟、设备不到位、许多条件都悬而未决,当时的新中国是否需要拍彩色电影、能否拍好都面临业内外、国内外很多、很大的置疑。但国家还是决定拍!并且从越剧开始拍,从中国传统名剧“梁祝”拍!这个任务落到了这批年轻的充满创造力的天马电影人肩上。兴奋和压力笼罩在整个电影厂。
可以说。第一部彩色电影的的拍摄成功凝聚了领导者、创作者、支持者众多人员的集体智慧,是属于整个天马电影制片厂、属于新中国影视界、属于全国人民的。
那时候选择从越剧开始拍,应该说处于很多考虑。越剧的舞台变化不是太大,越剧的表演形式相对成熟,上海越剧团有许多舞台经验丰富的优秀演员(比如梁山泊的扮演者袁雪芬、祝英台的扮演者范瑞娟等等演员都于深厚的表演功底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当然国家还有自己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那些就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层面了。但后来《梁祝》在国内外取得的巨大成功、在外交舞台上发挥的巨大作用证明当时的所有艰辛都是值得的,有意义的!
对于我们新中国电影来讲,梁祝就是一座里程碑!
在那接近一年的拍摄时间里,天马电影厂的主要精力几乎都投在了《梁祝》的创作与拍摄中,即使我们这些“非业内人士”也常常在谈话中听到、在出出进进时看到围绕电影忙碌的电影人...正是在那段时间,我认识了苗祝三导演、认识了制片主任丁里、制片人陶油、还有拟音师李守义、录音师苗振宇、摄影师黄少芬等很多为电影创作而忙碌的人。许多人,后来都成了我的好老师、好伙伴、好榜样......
说起“梁祝”,听大家谈论的居多,其中两件事我还是印象蛮深的。
“一尺胶片就是20斤苞米,珍惜、珍惜!”
电影内容的载体是胶片,所以胶片的作用可想而知。对于刚刚熟悉黑白电影胶片技术的多数天马人来讲,彩色胶片的着色等专业问题需要摄影师、导演等共同面对。而当时情况下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彩色胶片的成本!
拍摄前后,电影厂内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尺胶片就是20斤苞米,大家一定要珍惜、珍惜”,根据当时的说法(至今我也不太明了)一尺彩色胶片好像需要20斤苞米中提取的某种胶性物质,同时由于我们不能独立生产,还要依赖苏联进口。于是,有些镜头在试拍时会用黑白胶片代替,对于彩色胶片的使用到了近乎苛刻的节约,抠到每个镜头、每个片段,既要质量又要最大限度节约胶片。
胶片只是一个“代表”,对于一部彩色电影来讲,使用的设备、消耗的材料相比于黑白片都是巨大的挑战,比如服装、道具等等都需要相应人员做革命性的调整、改良、创新....但关于胶片的这句话,深深地种在很多天马厂电影人的心里,他们用这句话指导着自己的行动,支配着自己的行为,从细节处抓拍摄质量,“好钢用在刀刃上”,勤俭节约地为影片的创作尽自己的心力,这可能就是所说的“齐心协力”吧!
灯光的故事
黑白电影中的灯光主要涉及光线的强弱、角度...而彩色电影对灯光的亮度、色彩有了革命性的要求,能否制造出适于拍摄的灯光效果是当时摄影部门的最大挑战。
对于在摄影棚内拍摄的影片来讲,灯光是相当重要的--当摄影棚的大门关闭,没有丝毫自然光投入的摄影棚内,20~30米*80~100米(已经记不清具体数字),高10多米的摄影棚的内的照明就全靠人工灯光来完成。
电影摄影的灯光根据剧情需要、舞台效果分很多种,比如主光、测光、逆光、顶光等都有不同的作用,相互配合协调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而彩色电影的灯光新的难点主要是灯光的颜色。何种颜色的主光和测光配合、不同颜色的光线的组合会产生什么物理效果、营造什么样的舞台色彩和气氛都需要摸索,甚至可以说“摸索”。
有句话“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为了制造出适合拍摄的效果,以黄少芬摄影师为代表的摄影人集思广益、认真思考,最终解决了灯光的问题。他们发明了将灯的前面贴上不同颜色玻璃纸的方式来制造红、黄、绿、蓝等效果,然后通过调试玻璃纸的厚度、层数来制造强弱有序、轻重适宜的各色灯光...可以说,灯光是五颜六色了,但摄影人的眼睛却经常一个颜色--红!
影片上影厚放映效果看,国内观众几乎没有反映出色彩问题;在国外放映时,许多挑剔的电影人在体会到色彩的逼真程度后很是感慨--这怎么象第一次拍彩色电影的效果呢!
在这部电影登上荧幕之前,象这样的灯光问题、彩色背景的问题、服装道具问题背后,凝聚了许许多多日思夜想、凝聚了反反复复的探索和失败,但天马人是有智慧、有创造力、有危机感和节约意识的电影人,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应有的一切...
正是这部电影,正是这个灯光的故事,让我彻底迷上了电影拍摄,迷上了摄影、灯光。也为接下来自己成为一名摄影人埋下了发芽的种子!
可以说,进入天马电影制片厂,让我走进了电影的产地;《梁祝》在身边的拍摄成功以及拍摄背后干感人的故事让我摸到了自己通往电影殿堂的大门。所以说,新中国首部彩色电影,对于我来讲,意义也是深远和无法比拟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