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


标签:
神话戏曲黄梅戏1955年严凤英王少舫杂谈 |
分类: 戏曲 |
天仙配
百科名片
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风,与其结为夫妻。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绵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
传统天仙配及其变迁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移植自青阳腔,经历代艺人的表演加工而具本剧种特色。 传统戏剧情:秀才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府为奴,得资葬父,教行感天,玉帝命七仙女下嫁董永,赐婚期百日。成婚后七女为傅府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喜,认董永为干儿,焚卖身契。时满百日,傅员外赠银送董永回家,途中夫妻泣别。七仙女临时告之有孕,留白扇进京进宝,董永进宝得官,七仙女如约送子旋返天庭。董永乃与傅员外之女结为夫妻。 1953年5月,陆洪非根据胡玉庭口述本改编。改本主要改动处是: 1.七仙女奉旨下凡为向往人间,私自下凡; 2.改董永秀才身份为农民,删去其拜傅员外为干父和进宝得官,娶傅女为妻等情节; 3.将傅员外主动焚契改为百般刁难,将傅员外赠银送董永回家改为七仙女织绢争得三年长工改百日; 4.改众仙女立观渔樵耕读四人过场为众仙女见景生情而翩然起舞; 5.删去董父、舅父、舅母、金星、傅小姐、天使、雷神、太监、四功曹等共十二个人物; 6.改原本18场684句唱词为7场442句唱词(七场为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 7.唱词多为重新撰写,沿用传统之词也经过不同程度之修改。 越剧剧目 古装戏,民间神话剧。 19世纪50年代,上海飞鸣越剧团上演《天仙配》,集体导演,陈芎执行,陈天声设计,马凯音作曲。 陆锦娟饰董永,何笑笑饰傅公子,沈爱莲饰傅员外,李蓉芳饰七仙女,朱明芳饰大姐,庄依萍饰二姐,谷萍饰三姐,李慧芳饰四姐,蔡寿英饰五姐,许新彩饰六姐,徐芝兰饰土地,沈明华饰内声。[1] 1954年春,陈少春和傅全香合演《织锦记》(即天仙配)。[2] 1955年7月,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华东地方戏曲专刊 第二十二集 织锦记 (越剧)》一书,定价为3角2分。[3] 1956年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越剧戏考》收录《织锦记》“路遇”、“织锦”、“槐荫分别”唱词。[4] 1957年5月, 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越剧曲调新编》,收录二凡板(选自织锦记)曲谱一段,和《织锦记》“槐荫分别”曲谱一段,均由陈献玉编曲。[5] 1958年10月,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国戏曲唱腔选 (第一集)》,收录陈献玉编曲的《织锦记》“诀别”唱谱。[6]黄梅戏作品
敷演董永遇仙故事。董永行孝事始见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魏晋时,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偿债的情节。唐代董永变文和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着重描写路遇、偿债、诀别等部分。明代青阳腔《织锦记》(现存《槐荫相会》、《槐荫分别》两出)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清代地方戏的很多剧种能演此剧,剧名或称《槐荫树》,或称《百日缘》,剧情基本相同。 黄梅戏《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陆洪非据老艺人胡玉庭口述改编为今本。1953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剧本有多种单行本,并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1959)。 改编本描写董永卖身葬父,在傅员外家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妇。七仙女一夜织锦10匹,帮助董永改三年长工为百日。百日期满,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董永夫妻忍痛分别。剧本剔除董永与七仙女的离合系由天定的宿命论思想,加强了这部神话剧反封建的现实意义。改编本又删去傅员外认董永为义子、董永与傅家小姐成婚的情节,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反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剧本的《路遇》、《分别》两场戏,对七仙女的大胆、直率,董永的忠厚、纯朴,都有动人的刻画。槐荫会、槐荫别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习俗的一些穿插,富有朴素的民间色彩。 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饰演七仙女和董永的严凤英、王少舫获演员一等奖。 1955年,《天仙配》摄制成戏曲艺术片;1963年再一次搬上银幕,易名《槐荫记》。天仙配发源地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流传久远,也是最为生动感人的民间神话传说之一。那么,“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中的丹阳就是安徽当涂丹阳镇吗?而丹阳镇的黄塘村董山里姓董的董氏家族与董永有无关系? 20世纪的50年代,戏剧作家陆洪非根据《织锦纪》、《槐荫记》创作了黄梅戏《天仙配》。故事是说:董永卖身葬父,来到傅家湾给傅员外帮长工。勤劳而善良的董永,被天上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七仙女)所感动,因而七仙女向往人间自由的生活和纯真的美好爱情,来到人间与董永在“槐荫树”下结为夫妻,并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该剧在全国上映后,一时“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当涂县董山里董氏家族的人说:董永就是他们的先人。其实,“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的发源地在当涂丹阳早已流传开去。去年,笔者随政协调研组调研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机会,就丹阳董山里为《天仙配》故事发源地一说,进行了一些了解和考证。 在丹阳镇政府负责同志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自然村董山里,这里青山秀水,景色怡人,更使我们感到一些神秘感。 经过几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保管《董氏宗谱》的董氏家人们,使我们看到了很难看到的修纂于民国三十四年、被董山里董氏家族人密藏完好的一部《董氏宗谱》。宗谱的编撰者是《安徽通志》当涂联络站主任陈鹏飞。谱中有关于董永的记述和“千乘董永失母养父之贷资以葬”句(《中国人名大词典》董永条目有注:“董永,后汉千乘人”。“千乘”,地名,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 眼下,我们所看到九点多平方米面积的白布做成的“董氏宗图”,虽然年久变色,但图案清晰可见。“宗图”的最上方,有四幅彩画,董永携带一把红雨伞与七仙女的“路遇”,栩栩如生。“雨伞”使人“萦绕”起黄梅戏《天仙配》董永的唱词“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情景。 据董山里董姓人的口述和文化站工作人员朱志文的介绍,“丹阳”究竟在哪里?江苏、安徽等地都在寻找。蹊跷的是:2005年12月4日的《扬子晚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位于江苏偌大的一个董永村竟然无一人姓董,但村里大部分人都知道,董永村原来有两个非常大的家族,一个姓董,一个姓陈。董、陈两家因为家大业大,人口众多,传说以“陈家锣、董家鼓”来通知吃饭。大惑不解的是,不知何时,董氏大家族突然消失了。而我们了解的,安徽的当涂县丹阳董山里董氏后人占全村人数的百分之八十。每到农历三月初一,是董姓家人吃宗酒的日子。此时他们悬挂董氏宗图顶礼膜拜,显然是祭奠董永和七仙女。 “丹阳”地理位置独特,安徽、江苏两省的省界线穿镇而过,街巷相连。从距离、位置看,分别位于安徽、江苏两省交接的董山里和七仙山在地理意义上是属于一个丹阳。近年,当涂县丹阳镇在对“天仙配”故事发源地的挖掘和考证上,做了不少的工作,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我们希望“深藏闺中人未知”的“董永与七仙女”这段美丽凄婉的民间故事发源地,柳暗花明。而在由政府主导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问题上,如何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传说影响
董永行孝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干宝(?~336)编撰的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和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明代青阳腔《织锦记》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剧作家陆洪非根据老艺人胡玉庭之口述改编而成。故事大意是:董永为葬父而卖身在傅员外家为奴。 七仙女(玉帝之第七女)同情董永,下凡结亲。百日后,玉帝差兵逼七仙女返回天庭,天地间的美满姻缘活生生拆散。 改编本成功地刻画了七仙女的反抗性格。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奖、道演奖、音乐奖,饰七仙女的严凤英、饰董永的王少舫获演员一等奖。据此剧拍摄之影片获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 也许,这个故事有一天会被人遗忘或不感兴趣,但是,那段脍炙人口的“满工对唱”绝对是永恒的旋律,永远不会消失于时空之中。多少年来,《董永与七仙女》似乎就是黄梅戏的代称,对一台剧目而言,这真是骄傲,而对一个剧种而言,悲哀是注定的。 平调《天仙配》又名《张七姐落凡》、《百日缘》。故事见明传奇《织锦记》。由王昌言、李庆番整理改编,张光、王文德导演,武安县人民剧团首演,秦崇德饰董永,李秀奇饰张七姐。参加1954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戏曲音乐二等奖,秦崇德获演员三等奖。 天仙配 文 云中鹰 董永卖身葬父,孝心感地动天。 七女动心爱怜,喜结恩爱良缘。 王母一声令下,天兵天将下凡。 董郎妻离子散,携儿追妻天边。 银簪划破黑暗,银河风雷电闪。 槐荫老人误言,百日好合荒诞。 鹊儿架起彩桥,七月七日相见。 牛郎星男儿汉,织女星诉思恋。 千古传说不变,流芳百世人间。 世人羡慕神仙,茶余饭后美谈。珍贵录音
由严凤英、王少舫唱红的《天仙配》是黄梅戏最孚盛名的优秀传统剧目。 从严凤英1953年首次主演《天仙配》到1955年该剧搬上银幕,再对比这个1959年的全剧现场录音,《天仙配》的剧本和唱腔设计历经多次改动,日臻完善。 曲目 鹊桥 路遇 上工 织绢 满工- 参考资料
-
- 1
- 2
- 3
- 4
- 5
- 6
- 1
- 扩展阅读:
-
- 1
《天仙配》影音娱乐 新浪网:http://ent.sina.com.cn/v/m/f/txp/
- 2
《天仙配》—大型神话古装电视连续剧(35集):http://www.cctv.com/teleplay/special/C19883/01/index.shtml
- 3
越剧织锦记 傅全香 陈少春 路遇: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GU5I2wHlrc/
- 4
越剧织锦记 傅全香 陈少春 满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Y1HbNK4avQ/
- 1
1955年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同名电影
基本信息 外文名称 Marriage of the Fairy Princess
片名:天仙配(黄梅戏)
上映:1955年
颜色:黑白
片长: 2828米
类型:戏曲片
主创人员
作曲:时白林
指挥:时白林
音乐顾问:葛炎
服装设计:张曦白
舞蹈设计: 乔志良
导演助理: 邓逸民
特技设计: 姜亦素
特技摄影: 周诗穆
剧务主任: 徐进
伴奏: 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音乐组 上海乐团民族乐队
指挥: 黄贻钧
主要演员
演员表
职员表
幕后花絮
1955年底,
由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成;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安庆黄梅戏《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发了香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深爱。
《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影片系根据同名黄梅戏改编,剧本改编桑弧,主演是在戏曲界享有盛名的黄梅戏演员严风英、王少舫。严凤英创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间村姑,既热情大胆,又勤劳、智慧;严凤英尤其是把七仙女对董永诚挚的爱情,表现得十分深沉动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实、敦厚、可亲。这两个形象,富有浓郁的人情味与强烈的真实感,虽系神话,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审美理想的体现。
影片上映后,同样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祖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
《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六十年代初,香港邵氏公司拍的黄梅戏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演,风靡了无数观众,创下了空前卖座记录,而这部影片是从1954年“上影”摄制的越剧戏曲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移植的。
剧情介绍
版本1
人间:
董永家贫,父亡,卖身为奴,得资葬父。
天上: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
七女厌恶天宫岁月之凄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乃不顾森严天规,只身奔向人间。槐荫树
下路遇董永,倾诉衷曲,二人遂结伉俪。
雇主傅员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约为由,要挟七女须于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成则工期缩短,不成则加倍。七女邀众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便改百日。
工满,归程中,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女无奈,忍痛泣别,别时誓言:“不怕你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
版本2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314e251f95cad1c8fb0094657f3e6709c93d513c.jpg
电影《天仙配》剧照集锦(13张)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在仙宫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虚台游玩,拨开云雾,见到人间男女婚嫁、勤劳耕作的生活,十分羡慕。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忠厚老实,遂生爱慕之情。大姐看透七妹心事,但碍于天宫戒律,不敢相助。七仙女一再恳求,大姐不得已应允。临别赠七妹难香一枝,嘱其遇难时焚香招姐解救。下凡后,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为赎丈夫,两人同去傅员外家做工。傅员外怕七仙女干不多活白吃饭,先不收留,后又刁难,他要七仙女一夜织十匹锦绢。并说织得成董永三年长工改百日,织不成则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难香,姐姐们闻讯借织女天梭前来相助,织成了锦绢十匹。因有言在先,傅员外只得缩短董永工期。做工期满,夫妻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有身孕,惊喜异常,赶忙去前村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高空中出现天将传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上,否则便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心如刀割,她不忍伤害董永,等董永回来便向他讲明自已来历,并在槐荫树上留下“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带着满腹悲痛返回天宫。
所获奖项
荣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据此剧拍摄之影片获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
一九五七年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