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仙配

(2012-04-09 17:39:44)
标签:

神话

戏曲

黄梅戏

1955年

严凤英

王少舫

杂谈

分类: 戏曲

天仙配

百科名片

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故事讲述,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员外为奴三年,得资葬父。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最小的七仙女钟情于董永,只身下风,与其结为夫妻。为将董永三年长工改为百日;七仙女邀众姐相助,一夜之间织成绵绢十匹,夫妻双双回转家门。此时玉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震怒,令其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无奈,忍痛泣别,留下千古憾事。

  

传统天仙配及其变迁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移植自青阳腔,经历代艺人的表演加工而具本剧种特色。
  传统戏剧情:秀才董永家贫,父亡,卖身傅府为奴,得资葬父,教行感天,玉帝命七仙女下嫁董永,赐婚期百日。成婚后七女为傅府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喜,认董永为干儿,焚卖身契。时满百日,傅员外赠银送董永回家,途中夫妻泣别。七仙女临时告之有孕,留白扇进京进宝,董永进宝得官,七仙女如约送子旋返天庭。董永乃与傅员外之女结为夫妻。
  1953年5月,陆洪非根据胡玉庭口述本改编。改本主要改动处是:
  1.七仙女奉旨下凡为向往人间,私自下凡;
  2.改董永秀才身份为农民,删去其拜傅员外为干父和进宝得官,娶傅女为妻等情节;
  3.将傅员外主动焚契改为百般刁难,将傅员外赠银送董永回家改为七仙女织绢争得三年长工改百日;
  4.改众仙女立观渔樵耕读四人过场为众仙女见景生情而翩然起舞;
  5.删去董父、舅父、舅母、金星、傅小姐、天使、雷神、太监、四功曹等共十二个人物;
  6.改原本18场684句唱词为7场442句唱词(七场为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
  7.唱词多为重新撰写,沿用传统之词也经过不同程度之修改。
  越剧剧目
  古装戏,民间神话剧。 19世纪50年代,上海飞鸣越剧团上演《天仙配》,集体导演,陈芎执行,陈天声设计,马凯音作曲。
  陆锦娟饰董永,何笑笑饰傅公子,沈爱莲饰傅员外,李蓉芳饰七仙女,朱明芳饰大姐,庄依萍饰二姐,谷萍饰三姐,李慧芳饰四姐,蔡寿英饰五姐,许新彩饰六姐,徐芝兰饰土地,沈明华饰内声。[1]
  1954年春,陈少春傅全香合演《织锦记》(即天仙配)。[2]
  1955年7月,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华东地方戏曲专刊 第二十二集 织锦记 (越剧)》一书,定价为3角2分。[3]
  1956年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越剧戏考》收录《织锦记》“路遇”、“织锦”、“槐荫分别”唱词。[4]
  1957年5月, 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越剧曲调新编》,收录二凡板(选自织锦记)曲谱一段,和《织锦记》“槐荫分别”曲谱一段,均由陈献玉编曲。[5]
  1958年10月,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国戏曲唱腔选 (第一集)》,收录陈献玉编曲的《织锦记》“诀别”唱谱。[6]

黄梅戏作品

  敷演董永遇仙故事。董永行孝事始见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魏晋时,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偿债的情节。唐代董永变文和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着重描写路遇、偿债、诀别等部分。明代青阳腔《织锦记》(现存《槐荫相会》、《槐荫分别》两出)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清代地方戏的很多剧种能演此剧,剧名或称《槐荫树》,或称《百日缘》,剧情基本相同。
  黄梅戏《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陆洪非据老艺人胡玉庭口述改编为今本。1953年,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剧本有多种单行本,并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1959)。
  改编本描写董永卖身葬父,在傅员外家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妇。七仙女一夜织锦10匹,帮助董永改三年长工为百日。百日期满,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董永夫妻忍痛分别。剧本剔除董永与七仙女的离合系由天定的宿命论思想,加强了这部神话剧反封建的现实意义。改编本又删去傅员外认董永为义子、董永与傅家小姐成婚的情节,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反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剧本的《路遇》、《分别》两场戏,对七仙女的大胆、直率,董永的忠厚、纯朴,都有动人的刻画。槐荫会、槐荫别以及人民日常生活习俗的一些穿插,富有朴素的民间色彩。
  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饰演七仙女和董永的严凤英、王少舫获演员一等奖。
  1955年,《天仙配》摄制成戏曲艺术片;1963年再一次搬上银幕,易名《槐荫记》。

天仙配发源地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流传久远,也是最为生动感人的民间神话传说之一。那么,“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中的丹阳就是安徽当涂丹阳镇吗?而丹阳镇的黄塘村董山里姓董的董氏家族与董永有无关系?
  20世纪的50年代,戏剧作家陆洪非根据《织锦纪》、《槐荫记》创作了黄梅戏《天仙配》。故事是说:董永卖身葬父,来到傅家湾给傅员外帮长工。勤劳而善良的董永,被天上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七仙女)所感动,因而七仙女向往人间自由的生活和纯真的美好爱情,来到人间与董永在“槐荫树”下结为夫妻,并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该剧在全国上映后,一时“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当涂县董山里董氏家族的人说:董永就是他们的先人。其实,“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的发源地在当涂丹阳早已流传开去。去年,笔者随政协调研组调研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机会,就丹阳董山里为《天仙配》故事发源地一说,进行了一些了解和考证。
  在丹阳镇政府负责同志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自然村董山里,这里青山秀水,景色怡人,更使我们感到一些神秘感。
  经过几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保管《董氏宗谱》的董氏家人们,使我们看到了很难看到的修纂于民国三十四年、被董山里董氏家族人密藏完好的一部《董氏宗谱》。宗谱的编撰者是《安徽通志》当涂联络站主任陈鹏飞。谱中有关于董永的记述和“千乘董永失母养父之贷资以葬”句(《中国人名大词典》董永条目有注:“董永,后汉千乘人”。“千乘”,地名,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
  眼下,我们所看到九点多平方米面积的白布做成的“董氏宗图”,虽然年久变色,但图案清晰可见。“宗图”的最上方,有四幅彩画,董永携带一把红雨伞与七仙女的“路遇”,栩栩如生。“雨伞”使人“萦绕”起黄梅戏《天仙配》董永的唱词“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情景。
  据董山里董姓人的口述和文化站工作人员朱志文的介绍,“丹阳”究竟在哪里?江苏、安徽等地都在寻找。蹊跷的是:2005年12月4日的《扬子晚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位于江苏偌大的一个董永村竟然无一人姓董,但村里大部分人都知道,董永村原来有两个非常大的家族,一个姓董,一个姓陈。董、陈两家因为家大业大,人口众多,传说以“陈家锣、董家鼓”来通知吃饭。大惑不解的是,不知何时,董氏大家族突然消失了。而我们了解的,安徽的当涂县丹阳董山里董氏后人占全村人数的百分之八十。每到农历三月初一,是董姓家人吃宗酒的日子。此时他们悬挂董氏宗图顶礼膜拜,显然是祭奠董永和七仙女。
  “丹阳”地理位置独特,安徽、江苏两省的省界线穿镇而过,街巷相连。从距离、位置看,分别位于安徽、江苏两省交接的董山里和七仙山在地理意义上是属于一个丹阳。近年,当涂县丹阳镇在对“天仙配”故事发源地的挖掘和考证上,做了不少的工作,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我们希望“深藏闺中人未知”的“董永与七仙女”这段美丽凄婉的民间故事发源地,柳暗花明。而在由政府主导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问题上,如何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

传说影响

  董永行孝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晋干宝(?~336)编撰的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和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明代青阳腔《织锦记》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剧作家陆洪非根据老艺人胡玉庭之口述改编而成。故事大意是:董永为葬父而卖身在傅员外家为奴。
  七仙女(玉帝之第七女)同情董永,下凡结亲。百日后,玉帝差兵逼七仙女返回天庭,天地间的美满姻缘活生生拆散。
  改编本成功地刻画了七仙女的反抗性格。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奖、道演奖、音乐奖,饰七仙女的严凤英、饰董永的王少舫获演员一等奖。据此剧拍摄之影片获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
  也许,这个故事有一天会被人遗忘或不感兴趣,但是,那段脍炙人口的“满工对唱”绝对是永恒的旋律,永远不会消失于时空之中。多少年来,《董永与七仙女》似乎就是黄梅戏的代称,对一台剧目而言,这真是骄傲,而对一个剧种而言,悲哀是注定的。
  平调《天仙配》又名《张七姐落凡》、《百日缘》。故事见明传奇《织锦记》。由王昌言、李庆番整理改编,张光、王文德导演,武安县人民剧团首演,秦崇德饰董永,李秀奇饰张七姐。参加1954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戏曲音乐二等奖,秦崇德获演员三等奖。
  天仙配
  文 云中鹰
  董永卖身葬父,孝心感地动天。
  七女动心爱怜,喜结恩爱良缘。
  王母一声令下,天兵天将下凡。
  董郎妻离子散,携儿追妻天边。
  银簪划破黑暗,银河风雷电闪。
  槐荫老人误言,百日好合荒诞。
  鹊儿架起彩桥,七月七日相见。
  牛郎星男儿汉,织女星诉思恋。
  千古传说不变,流芳百世人间。
  世人羡慕神仙,茶余饭后美谈。

珍贵录音

  由严凤英、王少舫唱红的《天仙配》是黄梅戏最孚盛名的优秀传统剧目。
  从严凤英1953年首次主演《天仙配》到1955年该剧搬上银幕,再对比这个1959年的全剧现场录音,《天仙配》的剧本和唱腔设计历经多次改动,日臻完善。
  曲目
  鹊桥
  路遇
  上工
  织绢
  满工
参考资料
  • 1
  • 2
  • 3

    参见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华东地方戏曲专刊 第二十二集 织锦记 (越剧)》,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7月第1版  

  • 4

    参见《越剧戏考》, 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年02月第1版  

  • 5

    参见浙江越剧团音乐研究组编:《越剧曲调新编》,东海文艺出版社1957年5月版  

  • 6

    参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曲唱腔选 (第一集)》,音乐出版社1958年10月北京第1版  

扩展阅读:

1955年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同名电影

 

基本信息  外文名称 Marriage of the Fairy Princess

  片名:天仙配(黄梅戏)

  上映:1955年

  颜色:黑白

  片长: 2828米

  类型:戏曲片

主创人员

  作曲:时白林

  指挥:时白林

  音乐顾问:葛炎

  服装设计:张曦白

  舞蹈设计: 乔志良

  导演助理: 邓逸民

  特技设计: 姜亦素

  特技摄影: 周诗穆

  剧务主任: 徐进

  伴奏: 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音乐组 上海乐团民族乐队

  指挥: 黄贻钧

主要演员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七仙女 严凤英
董永 王少舫
傅员外 张云峰
赵贵 胡霞琳
土地 丁紫臣
大姐 王少梅
二姐 潘璟蜊
三姐 潘霞云
四姐 丁俊美
五姐 江朋安
六姐 张萍

职员表

  

导演 石挥
副导演(助理) 邓逸民
编剧 桑弧
摄影 罗从周
美术设计 胡倬云
服装设计 张曦白
录音 薛志昌;周云麟

幕后花絮

  1955年底,

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天仙配》摄制完成;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安庆黄梅戏《天仙配》的巨大成功,引发了香港数十年黄梅戏电影的经久不衰!《天仙配》是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影响遍及海内外;它为人们留下的众多精彩唱段至今还为人们所深爱。

  《天仙配》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影片系根据同名黄梅戏改编,剧本改编桑弧,主演是在戏曲界享有盛名的黄梅戏演员严风英、王少舫。严凤英创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间村姑,既热情大胆,又勤劳智慧;严凤英尤其是把七仙女对董永诚挚的爱情,表现得十分深沉动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实、敦厚、可亲。这两个形象,富有浓郁的人情味与强烈的真实感,虽系神话,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审美理想的体现。

  影片上映后,同样受到海内外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据1958年底统计,仅祖国大陆的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

  《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带上映时,同样盛况空前;六十年代初,香港邵氏公司拍的黄梅戏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演,风靡了无数观众,创下了空前卖座记录,而这部影片是从1954年“上影”摄制的越剧戏曲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移植的。

剧情介绍

  版本1

  人间:

董永家贫,父亡,卖身为奴,得资葬父。

  天上:玉帝七个女儿戏于鹊桥,窥视人间。 

  七女厌恶天宫岁月之凄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乃不顾森严天规,只身奔向人间。槐荫树

  下路遇董永,倾诉衷曲,二人遂结伉俪。 

  雇主傅员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约为由,要挟七女须于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成则工期缩短,不成则加倍。七女邀众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便改百日。

  工满,归程中,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女无奈,忍痛泣别,别时誓言:“不怕你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

  版本2

  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在仙宫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凌虚台游玩,拨开云雾,见到人间男女婚嫁、勤劳耕作的生活,十分羡慕。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忠厚老实,遂生爱慕之情。大姐看透七妹心事,但碍于天宫戒律,不敢相助。七仙女一再恳求,大姐不得已应允。临别赠七妹难香一枝,嘱其遇难时焚香招姐解救。下凡后,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为赎丈夫,两人同去傅员外家做工。傅员外怕七仙女干不多活白吃饭,先不收留,后又刁难,他要七仙女一夜织十匹锦绢。并说织得成董永三年长工改百日,织不成则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难香,姐姐们闻讯借织女天梭前来相助,织成了锦绢十匹。因有言在先,傅员外只得缩短董永工期。做工期满,夫妻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有身孕,惊喜异常,赶忙去前村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高空中出现天将传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上,否则便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心如刀割,她不忍伤害董永,等董永回来便向他讲明自已来历,并在槐荫树上留下“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带着满腹悲痛返回天宫。

所获奖项

  荣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据此剧拍摄之影片获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

  一九五七年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