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日子没写东西,原因是没什么可写的。甚至连别人写的都不看,因为即便不看也知道都写得是什么。比如国青又输球,肯定又有人站出来说,必须要重视青少年足球培养了。拜托,这口号喊了八十年了,只要国字号一输球,这句话都会被人原样复制,然后是反思,然后是开会征求意见,最后又不了了之。
青少年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可能就遍地开花,没有更上面的政策支持,没有足球的文化底蕴,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要想让中国足球如欧洲式普及几乎不可能,甚至不可能回到三十年前的专业体制时代。所以喊这样的大口号根本没用,因为这个道理谁都懂,可谁也根本改变不了。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国足球在现有基础上保持一个相对稳定,最好能够向上走的状态,而不是一味地忆苦思甜,说一些“痛下决心培养青少年”的假大空的口号。比如国字号,在现有条件下是不是真的就没有上升的空间?真的不可能出好成绩?我看未必。原因是什么?中国足球多少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是训练问题,不是什么没有“三从一大”,不是“假球黑哨”,最根本的就是没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旧时代如此,新时代也几乎在重复。
这句话不中听,但绝对正确。国字号要想出成绩,要想通过教练员提高训练水平绝对不可能,本土教练解决不了,外国人也不一定。多少年了,哪个教练让外界承认解决了中国足球的训练问题,通过训练让国家队的成绩上了台阶,没有。比如这届国青队,老茂喝了两年洋墨水,你说他让国青队的训练上台阶了吗?为什么,不是老茂没点新东西,而是他逃不出中国足球的宿命,就是以上所说的,国字号出成绩,靠所谓的提高训练质量根本行不通。因为哪个教练都差不多,他们几乎都是中国足球这块模子里刻出来的,你说谁比谁强多少?
但中国足球的圈内人,却没一个觉得自己不行的。比如前一段的中国女足,就号称“世界上最好的女足教练在中国”,简直雷得人跳楼,结果好好地女足历史上首次无缘世界杯。找不着地儿说理。即便是相信中国女足教练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助理教练不一定是,管理员不一定是,领队不一定是,队医不一定是,主管领导不一定是,所以即便主教练是最好的,也没能真正成为“最好的”。
老茂懂得不少,也可能是这批人里较好的,但还是那句话,助理教练不一定是较好的,领队不一定是较好的,翻译不一定是较好的,甚至队医不一定是较好的,所以这支队也就不一定“较好”。
过去的国字号,干事的人少,“闹事”的人多,所有国字号好不了。这其实跟青少年没有多大关系。青少年再差,找二十个人练两年大盖也不至于沦落到亚洲三流,更何况我们还有几百上千青少年再踢。现在的国字车,“闹事”的人少了(起码表面上是),“混事儿”的人不保证就少,所以国字号也不一定能上去。这是根本问题。
这就我上面说得人的问题。能干事儿的在一块儿,坏事能干成好事儿,混事儿的人在一起,好事能干成坏事儿。这就最简单不过的真理。历史不是最好的镜子吗?女足出乱子的那几回,哪件不是这么搞起来的。比如伊利莎白,很有想法的主教练,最后楞给黑走了,到现在也没人给平反,还不说明问题吗?
所以中国足球要从无序到有序,首先要让从业者的组合配置从无序到有序。让能干事儿的人各归其位,各负其责,让“无事”的人,“混事儿”的人无事可混,才可能使通过训练问题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只要内部气顺了,关系理清了,责任明确了,任务落实了,外部的氛围和谐了,内外的联系打通了,球员教练不再无休止地放空炮了。在保证常态训练的情况下,不怕成绩好不了。或者,好不了也没有骂娘。
“人”的问题不解决,中国足球的任何问题也解决不了。这是大实话。
前一篇:国足免谈风格!
后一篇:有多少负面可以重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