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新一期的名单已经公布,有意外人入选,也有意外人入选,争论是免不了的,就象首期天津泰达的“七人组”一样。与上次相比,这次有更多的新面孔,年龄结构也更趋于年轻,看来是真朝着下届世界杯去的。
对于国字号的换血,一直以来是有争议的。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国家队肯定要引入更多的新鲜血液,这是新陈代谢的必然,但力度和速度要控制的恰到好处,太快了拔苗助长南辕北辙,结果适得其反,太慢了又显得不能与时俱进,追不上下届世界杯的步伐。所以,这个火候、分寸必须把握得当,否则就得出娄子。
虽然是着眼于下届世界杯,但我不觉得现在就把“枪杆子”全交给年轻人是“必须的”。当然按照现在的思路,以三四年的时间可以让这群年轻人增加更多的比赛经验,更了解主教练的战术思维,也更利于他们增加自信,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谁也难保证这些球员能够在三四年之后变成什么样子,就象许多少年成名的球员一样很可能早夭,比如过去的张效瑞,现在的阎蒿和安琦,都是这样的例子。前不久,安琦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其实当初自己并没有达到与名气同样的级别,只不过是各种力量合力给捧上去的。这是事实。这同时也是少年球员过早成年化的一种必然,对他们的发展其实是没有多少好处的。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真正的锻炼其实是在联赛中,而不是过早地接受国家队的教育。年轻球员在刚刚打上职业联赛之后出点成绩是免不了的,一是年轻,冲劲足,一些球队为节约成本给了这些年轻人大把的机会,但这些球员真正的潜力如何还不好说。因此,对于刚刚开始冒尖的一些后生们,还是应该让他们在联赛中通过时间砺练,然后才能真正评估其发展潜力,而不能以一两场比赛或者一段时间比赛的状态和表现便盖棺论定。比如徐洋、荣昊这样的球员,不是说不可以用,但要防止过度透支,更不能压宝,但其实他们本赛季也就打了那么几场比赛而已,不象韩国队的中场主力寄诚庸,也是在俱乐部或者青少年队打上绝对主力之后才被委以重任的,但人家能力确实突出,那在比赛中一看就能看出来。
国家队现在要换血,但必须要循序渐进,要稳步过渡。对于国足来讲,首先要明确打法,然后要建立起一种专属气质,再有就是要有一定的成绩树立起信心,而这做到这方面必须要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框架,应尽量避免过早低龄化。所以,在未来国足应该以中生代球员为班底,适当补充一些年轻球员,再加上一些联赛中表现突出的球员(这些球员是不必以年龄限制死的),如是才可以树立起队魂。
此外,国足选将历来有“血统”和“山头”之说,那些从国少队、国青队到国奥队一路打上来的球员更容易被国足相中,这也几乎成了国足更新换代的一种程式。还有就是教练组过去带过的或者比较熟悉的球员,也比较容易得到国家队的青睐,其实要想做到真正把联赛中状态好的球员选入国家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新一届国家队中,有万厚良这样的前国奥球员,事实他万本赛季的状态并不好,他在本队右后卫的位置上还不如李彦,陈涛更是在申花队没有打出一点感觉来。而上赛季在亚泰打后腰主力的阎峰也因为伤病和状态,位置快被“老外”梅尔坎和麦凯挤没有了,所以这些球员的入选也绝不是唯“状态论”。
实际上,真正有几位状态好的球员成了国家队的“遗珠”,比如杭州绿城的蔡楚川、马成和焦凤波们,这几位球员虽然名气不大,但已经是球队的绝对核心,在近两个赛季的位置相当稳固,发挥也相当稳定,而且常常有出彩的表现。蔡楚川已经连续两个赛季在右前卫的位置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但蔡楚川不属于根红苗正的主流一族,也没有陈涛等人的显赫血统,因而常常为外界所遗忘,再加上了他所在的杭州绿城本就是中超中的边缘球队,媒体曝光率本就不高,不似主流城市的传媒为本地球摇旗呐喊大肆造势,更让他们显得星度不够。更惨的还有年届三十的马成这样的攻防兼备的铁腰更是从来不被人提及,而表现相当稳定的后卫焦凤波等人更是无人提及。杭州队唯一入选的小将谈扬有过入选国字号青年队的经历,本赛季只首发一次却成了国脚,天知道他未来的前途如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