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斗牛的细节问题

(2011-04-21 10:30:22)
标签:

杂谈

倩言倩语

二年级下

斗牛情形

原创

分类: 阿倩日志

      执教《画家和牧童》一课后,对斗牛时尾巴的情况有了兴趣,到底戴嵩画家和牧童哪个是对的呢?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从牧童的生活情况出发,因为他经常和牛一起,对牛的情况相对来说了解得更多,我们当时都觉得牧童说的应该比较准确。可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牧童说的真的对吗?我又上网查找资料,发现对这个问题有不少人提出过质疑。人民网上有一段这样的话: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1026/999058.html

     传说唐代有一个名画家叫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把牛的尾巴画得往上翘起。一个牧童看到后指出,画错了。因为两牛相斗,全力用在角上,尾巴则夹紧在两条后腿之间。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牧童天天和牛打交道,当然知牛性,熟悉斗牛是怎么回事,料想他的话不会错的。
    后来看了贵州凯里举办国际芦笙节时的几次大型斗牛比赛,我对牧童的话发生怀疑。因为两牛相斗,尾巴大多并未夹紧在两条后腿之间,而是垂在腿后,尾梢向上翘起,或是尾巴左右摆动,像扑打蚊子似的。今年8月8日,离凯里市不远的下司镇又举办斗牛赛,我也去看了,而且特别注意看两牛相斗时的尾巴。在人山人海的斗牛场上,只见牛主将养得膘肥体壮的水牯牵进来。两牛相见,狭路相逢,牛视眈眈,都想给对方一个“下马威”。只听见“嘭”的一声碰撞,一场震撼人心的恶战开始。恰如一首《斗牛诗》所描写的那样:“炮响三声阵势开,欢呼簇拥牛王来。四蹄突奔猛相击,胜负难分锣鼓催。”(见《黔东南当代旅游诗词选》)而酣战中的两牛尾巴则大多垂在腿后,尾梢向上翘起,或是尾巴左右摆动,并未夹紧在两后腿内,与牧童所说并不相同。于是就两牛相斗时尾巴的“夹”、“翘”问题请教“斗牛迷”。一位姓李的老者告诉我,打架时的牛(水牯),尾巴夹紧在两后腿间的,是这牛打架时太紧张,一上场就发虚,把全身力气都用上,这牛容易斗输;而牛打架时尾巴垂在腿后,尾梢向上翘起,或是尾巴左右甩动,则这牛很放松,很凶恶,不怯阵,容易取胜。他又说:但是有的牛很狡猾,一上场,先不立刻去碰,表现出胆怯的样子,却是伺机而动,待对方不注意时,便突然袭击,使对方招架不住。
    另一位姓文的老者告诉我,牛的尾巴“夹”、“翘”问题跟牛的情绪好坏有关,牛情绪好的时候,“翘”起,不好时,“夹”起。这似乎与其它动物如狗一样。狗情绪好时,尾巴高高卷起,情绪不好时或受到其它狗欺负时,尾巴夹起。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如此哩。人情绪好时,精神焕发,气宇轩昂;情绪不好时,则唉声叹气,委靡不振。
    今年国庆节,贵阳市举办斗牛赛的斗牛门票上有一幅斗牛图,两牛尾巴向上高高翘起。因为电视画面只有几秒钟时间,看不清是黄牯相斗还是水牯相斗。不过,据资深“斗牛迷”介绍,黄牯打架时也一样,夹尾巴的少,翘尾巴的多,特别是打架追逐时尾巴高高翘起。不过,黄牯打架不激烈,没有水牯打架好看,刺激。
    可见,画家戴嵩并没有画错,牧童的话有失偏颇。当然这是不能责怪牧童的。毕竟他的活动范围有限,见识有限,平时只看到他所放牧的牛相斗情景,不知山外有山,牛外有牛,难免以偏概全。重要的是听者应当多调查研究,多请教咨询,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可偏信盲从。

    或许,对很多问题我们都无法查找到准确的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这就是我的做法,也是我告诉孩子们的做法。

 

http://s5/middle/503fe285g768a5527ee54&690

http://s14/middle/503fe285ga16753d9925d&690

http://s12/middle/503fe285g768a5532ad3b&690

http://s14/middle/503fe285g768a5543986d&690

http://s7/middle/503fe285ga16754d2475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