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案整理“千课万人”全国小语

(2009-04-21 10:01:25)
标签:

阿倩学习包

阿倩反思

杭州

听课

教案整理

教育

分类: 阿倩学园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2009年4月17日——20日

教案整理

 王崧舟《枫桥夜泊》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1.创设文化语境。

(1) 出示选自《涛声依旧》两句歌词开篇:

(2)读诗句。

(3) 说出“无眠”的近义词:失眠、愁眠、难眠、不眠、未眠

(4)带着“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再读。

2.浏览与寒山寺钟声有关的诗歌,引发对诗歌背景联想和想象。

(1)二百多年前

王士祯: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寺钟声。

(2)五百多年前

高启: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引出诗人张继。

(3)八百多年前

陆游: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回文朗读:

(师)十年不到枫桥寺,(生)——

      百年不到枫桥寺,(生)——

      千年不到枫桥寺,(生)——

(4)出示所有诗歌,重温,朗读。

以时间为序,追寻钟声的足迹

(5)透过这些诗句你有什么思考。学生质疑。

为什么这么多诗人都会特别钟情于寒山寺的钟声?

师过渡: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与一首诗有关——《枫桥夜泊》

        都与一个人有关——张继

二、承:

(一)通读《枫桥夜泊》

1.通读《枫桥夜泊》,要求读熟。

2.指名读。

  正音:愁chou   寺si

3.师小结:不仅字字落实,而且还读出诗的味道。

4.再读。声情并茂。

5.齐读。(前4字生读,后3字师读)再齐读(前4字师读,后3字生读。)

指导学生将声音拖长,生齐读。

(二)整体感受诗歌的意象

1.师过渡:不仅要读出味道,更要读出诗的感觉、情绪,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觉请你说出来?

 生:愁、忧愁、神秘、幻、朦胧

2.对比感觉,为什么《枫桥夜泊》带给你这种感觉?默读古诗,找出这首诗传递给你这样的信息划出来。

3.师过渡:你们记下的是符号,不仅仅是符号,因为你们记下的是自己的思考。

提一个问题:请问,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没有?

            诗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你他根本没有睡?

圈出“愁眠”

(三)品读诗歌的意境

1.理解:愁眠

2.找近义词,与前面照应

3.因为“愁眠”他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来说。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月落

江枫 渔火

想象画面:月亮西沉,天地一片朦胧。秋风瑟瑟吹过,你看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睁开眼睛,说说你看到一片怎样的枫树?

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情绪。

5.暗夜中,突然响起了什么?(乌啼、钟声)

6.此时,作者的身体有些异样的感觉?

霜满天

问题:霜不肯能满天,是否张继写错了呢?

“霜”带给你什么感觉?(冷)

冷的是他的身,更是他的心。

为什么他会冷?(生:怀才不遇;面对社会黑暗无能为力;被人诬陷……)

7.这景那景层层包围着谁?——愁

  层层围绕着谁?——愁

  伴随着谁?——愁

8。理解“对”。出示四种意思,选择一种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意思。

由“对”感受“愁”。面对着江枫渔火,突然,愁绪荡漾。

9.配乐吟诗。师范读,生齐读。

10.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相对的,聆听——悠扬的钟声

它穿过枫林,贴着睡眠,传到了张继的耳边

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生交流。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1.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那就是愁眠。从古至今,有关愁的诗句数不胜数。

出示:李白、杜甫、张九龄、王安石、苏轼有关愁的诗句

因为愁眠,这么多诗人写下了许多名句,而这些诗句都与明月有关。

2.了解古典诗歌中“明月——愁眠”的抒情方式和习惯。

3.揭示“钟声”意象 的创造性

四、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1.强化文花语境

复现与寒山寺相关的诗歌,进一步感受钟声的文花影响力

2.融合生活语境

想象未来生活,感悟经典文化的精神力量

 

王崧舟:生本课堂,既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更是以生命为本的课堂。唯有真正为了师生生命的发展、以生命促成生命、并最终成全师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生本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我所追寻的诗意语文课堂。

    诗意语文的存在,是形而上的“道”、形而下的“器”和形而中的“用”的三位一体。只讲“道”的诗意语文,流于玄乎;只讲“器”的诗意语文,堕于匠气。切近中道的做法是“用”,“用”中悟道、“用”中求器。对诗意语文,不修行、不践行、不笃行,一切只是空谈。诗意语文之“用”,在学生生命的成长,尤其在诗意生命的提升。学生受用,诗意语文的道器自在其中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省略号的作用
后一篇:华家池一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