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枫桥夜泊》教案整理“千课万人”全国小语
(2009-04-21 10:01:25)
标签:
阿倩学习包阿倩反思杭州听课教案整理教育 |
分类: 阿倩学园 |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2009年4月17日——20日
教案整理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1.创设文化语境。
(1) 出示选自《涛声依旧》两句歌词开篇:
(2)读诗句。
(3)
(4)带着“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再读。
2.浏览与寒山寺钟声有关的诗歌,引发对诗歌背景联想和想象。
(1)二百多年前
王士祯: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寺钟声。
(2)五百多年前
高启: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引出诗人张继。
(3)八百多年前
陆游: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回文朗读:
(师)十年不到枫桥寺,(生)——
(4)出示所有诗歌,重温,朗读。
以时间为序,追寻钟声的足迹
(5)透过这些诗句你有什么思考。学生质疑。
为什么这么多诗人都会特别钟情于寒山寺的钟声?
师过渡: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与一首诗有关——《枫桥夜泊》
二、承:
(一)通读《枫桥夜泊》
1.通读《枫桥夜泊》,要求读熟。
2.指名读。
3.师小结:不仅字字落实,而且还读出诗的味道。
4.再读。声情并茂。
5.齐读。(前4字生读,后3字师读)再齐读(前4字师读,后3字生读。)
指导学生将声音拖长,生齐读。
(二)整体感受诗歌的意象
1.师过渡:不仅要读出味道,更要读出诗的感觉、情绪,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觉请你说出来?
2.对比感觉,为什么《枫桥夜泊》带给你这种感觉?默读古诗,找出这首诗传递给你这样的信息划出来。
3.师过渡:你们记下的是符号,不仅仅是符号,因为你们记下的是自己的思考。
提一个问题:请问,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没有?
圈出“愁眠”
(三)品读诗歌的意境
1.理解:愁眠
2.找近义词,与前面照应
3.因为“愁眠”他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来说。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月落
江枫 渔火
想象画面:月亮西沉,天地一片朦胧。秋风瑟瑟吹过,你看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睁开眼睛,说说你看到一片怎样的枫树?
想象画面,说出自己的情绪。
5.暗夜中,突然响起了什么?(乌啼、钟声)
6.此时,作者的身体有些异样的感觉?
霜满天
问题:霜不肯能满天,是否张继写错了呢?
“霜”带给你什么感觉?(冷)
冷的是他的身,更是他的心。
为什么他会冷?(生:怀才不遇;面对社会黑暗无能为力;被人诬陷……)
7.这景那景层层包围着谁?——愁
8。理解“对”。出示四种意思,选择一种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意思。
由“对”感受“愁”。面对着江枫渔火,突然,愁绪荡漾。
9.配乐吟诗。师范读,生齐读。
10.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相对的,聆听——悠扬的钟声
它穿过枫林,贴着睡眠,传到了张继的耳边
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生交流。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1.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那就是愁眠。从古至今,有关愁的诗句数不胜数。
出示:李白、杜甫、张九龄、王安石、苏轼有关愁的诗句
因为愁眠,这么多诗人写下了许多名句,而这些诗句都与明月有关。
2.了解古典诗歌中“明月——愁眠”的抒情方式和习惯。
3.揭示“钟声”意象 的创造性
四、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1.强化文花语境
复现与寒山寺相关的诗歌,进一步感受钟声的文花影响力
2.融合生活语境
想象未来生活,感悟经典文化的精神力量
王崧舟:生本课堂,既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更是以生命为本的课堂。唯有真正为了师生生命的发展、以生命促成生命、并最终成全师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才是我心中的生本课堂。这样的课堂,就是我所追寻的诗意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