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摘录
(2008-12-31 12:43:00)
标签:
阿倩学习校园 |
分类: 阿倩学园 |
读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摘录(二)——“学生问题”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信心来自实力。所以,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的时候,光有情感化的“赏识”是绝对不够的,还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力。没有实力而自我感觉良好,那就成了阿Q的后代了。(P146)
2、我们现在许多老师都把信心虚化了,抽空了。他们似乎以为,信心只来自鼓励,信心只来自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们遇到学生缺乏信心的时候,就只会拼命搧情,拼命奉承。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信心中确实包含情感成分),而且这么做有时也有短期效果,但是总是这一招棋,就是假大空。教师不像教师,倒像鼓动家了。
其实这是投机取巧,是思维的懒惰。因为这种空洞的鼓励,是不需要专业素养的,只要有教师的身份和一张笑脸就行了。(P146)
3、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工作业绩,别让孩子拉了自己的学科的分数。这是高尚的师德吗?不是。这是真正爱学生吗?不是。(P149)
4、难道班主任只管教训学生,没有替孩子做主的责任?(P155)
5、(对于早恋的男孩学习成绩不好,可以这样说)我怀疑,你说你爱上这个女孩了所以学不好是一种借口,用来掩盖自己学习方面意志薄弱的毛病。过去你没爱上什么人的时候,你专心学习了吗?真正的男子汉没有因为儿女情长放弃宏图大志的,我想你也不会那样没出息。优秀的女孩喜欢有志气的男孩。总是缠绵在女孩的石榴裙下,这是女孩看不起的。我希望你做一个意志坚强的男子汉。(P164)
6、(对于学生自己)在恋爱问题上,不可以含糊,含糊有后患。
如果你并没有和对方交朋友的意愿,绝不可以许诺交朋友来推动对方提高学习成绩。
不可以拿爱情当工具。(P176)
7、青春期的有些孩子,在某一阶段会“昏了心”的,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但是他们不会永远如此,他们会长大的。(P182)
8、有些孩子,能让他出类拔萃才是成功;有些孩子,能让他自食其力就是成功;有些孩子,能让他成为守法公民就是成功;有些孩子,能做到他在我管辖的这段时间不被公安局抓走就是成功。(P183)
9、“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种说法只是作为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动口号的时候才有意义,把它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是绝对不可以的。否则我按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说“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领导的校长、局长”。(P183)
10、要知道,认为问题生的表现很另类,很荒唐,不可思议,那都是我们教师单向度的看法。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这个学生,就会发现她的这一系列表现都完全符合她本人的性格逻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她“只能这样”,就好像得了炎症,白血球会增加一样。到这种程度,“诊断”才算有了眉目,才可以谈到治疗。现在多数老师都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诊断”上,上来就治病,这就难免做无用功。(P184)
11、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每个人都想活得更体面、更有价值,每个人都在用行动为生存、为自己所作的一切辩护。(P185)
12、我不是也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吗?另类?至少有这一类,有我这一号,比没有人注意我强。我“闹”故我在,我“坏”故我在。这和阿Q自诩为世界上最能自轻自贱的人,道理是一样的。心理学上叫做“否定性自我肯定”。(P185)
13、(现在有些家庭)他们把孩子当宠物,当招牌,而一旦孩子没给他们挣面子,他们又把孩子当包袱,当负担。他们从来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
他们溺爱孩子,过度保护,这就必然使孩子意志薄弱。他们带孩子参加大人的应酬,这就刺激了孩子的虚荣心,造成了她的优越感。因为他们的官员身份,孩子可以犯错误而不受惩罚,这就必然使孩子缺乏责任感。(P186)
14、二位家长都是官员,他们可能把职业病带到了家中来了,他们的家庭教育,有明显的官僚主义色彩。(P187)
15、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有两种可能的消极结果,一种是长大了不喜欢与异性交往,另一种是急切地渴望与异性交往。(P187)
16、一旦不如愿,就只会责怪孩子,而没有想到该调整自己的指导方向和期待值。这也是官僚主义。(P187)
17、朋友见面,总是先嘘寒问暖,也就是首先关心对方的生存状态(你过得好不好)。现在很多老师自称是学生的“朋友”,可是他们对学生说话的口气,怎么听怎么不像个朋友。(P192)
18、(我们)只知道早恋是影响学习的原因,而不知道学生整体生存状态不好常常是早恋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不是因为早恋而走向失败,而是因为失败而走向早恋的。(P192)
19、当一个孩子有奔头的时候,早恋问题才好解决。没有奔头的孩子会把恋爱当一种“临时奔头”,这时候堵是堵不住的。(P192)
20、我的经验,不找到孩子情感需要的源头,早恋是堵不住的。早恋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情感饥渴的孩子,他们在寻找感情的寄托。如果你能帮他找到正常的寄托(让爱流向大海),他的感情得到合理的满足,他就不必急着投入“爱情”的避风港了。男孩女孩都如此,女孩更明显。(P194)
21、(对于早恋的学生)
(1)你有权喜欢另一个人,人家也有权喜欢你,或者不喜欢你。权利是平等的。
(2)你可以喜欢别人,但是不可以影响人家。如果你给人家带来不愉快,那实际上你喜欢的不是人家,而只是你自己。
(3)你无论喜欢谁,都不可以认定她是你的财产,不许别人碰。所以你拦截那个男同学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要是有一个个大块足的高年级同学也喜欢上了这个女生,听说你也喜欢,就拦住要打你。你认为这公平吗?
我不主张把此事与男生的学习挂钩。经验证明,那样弊大于利。(P195)
22、我想,生存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每个人既然活着,就必须赋予它某种意义。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此。动物不是为了意义而活着,它也不会因为找不到意义而自杀。人类为意义而生存,人类生存在意义中。人类吃了智慧果,他再也没有办法“物我两忘”了,他已经醒来,只好活个明白。
所以我们教育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生命的支点,比一切学问和毕业证书都重要。(P225)
23、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自杀率高,今日的孩子比旧日的孩子自杀率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前者比后者多吃了几个“智慧果”,他们开始有点“哲学思考”了,又想不通,又没人指点,于是不活了。
从这个角度看,有思想的孩子反而比没有思想的孩子危险。当年解决生命意义问题,用的是灌输法。如今这种办法不灵了。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时地点拨孩子,帮助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找到各自生命的意义。(P226)
24、既然您自愿给孩子当奴隶,您就不要抱怨孩子用奴隶主的态度对待您。既然您一直不顾家庭承受能力地、无原则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您就不要抱怨孩子长大拿您当一个可以透支的银行——他习惯这样了。既然您从来没有让孩子和您同甘共苦,他如何能体察您的辛苦?(P229)
25、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我们教育每一道工序“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问题都留给下一道工序,最后都留给社会……
(P230)
26、家长的两个“死穴”。一个是,我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哄着孩子上学,只要孩子能上学,好好学习,家长可以忍气吞声,做任何的妥协和让步。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掌握了“核武器”,只要我用不好好学习相要挟,我就能得到更多好处。
另一个是,家长都不忍心看着孩子吃亏受委屈,但是过了火,心太软,就会被孩子钻了空子。你不是怕我挨饿受冻吗,我偏不吃饭,我还要出走一次给你看。
孩子开始这样做,可能是出于一种逆反心理,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样做颇有经济效益,能换来家长大大的让步。(P235)
27、于是就成了这样:孩子越退步,得到的好处越多;得到的好处越多,就会更起劲地退步……“渴望堕落”。
家长用亲情压迫孩子,逼子成龙;孩子的回应是用亲情剥削家长,敲诈你的钱财。一还一报。(P235)
27、(对于“撒赖” 的孩子)基本原则是:不能无原则让步下去了,否则孩子气焰会越来越嚣张;但是也不可以硬顶,因为这种孩子往往已经走火入魔,硬顶会出事的。(P236)
28、家长和教师还要注意,孩子一般也有两个“死穴”:第一个是,他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这就使他所有的闹腾都具有外强中干的性质,家长不要怕;第二个是,绝大多数孩子其实心里都明白,他不上学没有出路或者前途不光明。只要能点住孩子的“死穴”,转变孩子还是有希望的。(P236)
29、孩子总是落生在家庭,而不是社会,他接触的最初环境是家庭而不是社会,所以孩子最初的、最重要的烙印来自家庭。孩子生命的基调是由家庭奠定的。(当然了,家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
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决定者社会影响的方向,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家教好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小偷和吸毒者的。(P238)
30、孩子管不住,首先是家庭管不住,其次是学校管不住,最后才流向社会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误在先,社会的影响“显形”在后。(P23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信心来自实力。所以,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的时候,光有情感化的“赏识”是绝对不够的,还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力。没有实力而自我感觉良好,那就成了阿Q的后代了。(P146)
2、我们现在许多老师都把信心虚化了,抽空了。他们似乎以为,信心只来自鼓励,信心只来自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们遇到学生缺乏信心的时候,就只会拼命搧情,拼命奉承。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信心中确实包含情感成分),而且这么做有时也有短期效果,但是总是这一招棋,就是假大空。教师不像教师,倒像鼓动家了。
其实这是投机取巧,是思维的懒惰。因为这种空洞的鼓励,是不需要专业素养的,只要有教师的身份和一张笑脸就行了。(P146)
3、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工作业绩,别让孩子拉了自己的学科的分数。这是高尚的师德吗?不是。这是真正爱学生吗?不是。(P149)
4、难道班主任只管教训学生,没有替孩子做主的责任?(P155)
5、(对于早恋的男孩学习成绩不好,可以这样说)我怀疑,你说你爱上这个女孩了所以学不好是一种借口,用来掩盖自己学习方面意志薄弱的毛病。过去你没爱上什么人的时候,你专心学习了吗?真正的男子汉没有因为儿女情长放弃宏图大志的,我想你也不会那样没出息。优秀的女孩喜欢有志气的男孩。总是缠绵在女孩的石榴裙下,这是女孩看不起的。我希望你做一个意志坚强的男子汉。(P164)
6、(对于学生自己)在恋爱问题上,不可以含糊,含糊有后患。
如果你并没有和对方交朋友的意愿,绝不可以许诺交朋友来推动对方提高学习成绩。
不可以拿爱情当工具。(P176)
7、青春期的有些孩子,在某一阶段会“昏了心”的,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但是他们不会永远如此,他们会长大的。(P182)
8、有些孩子,能让他出类拔萃才是成功;有些孩子,能让他自食其力就是成功;有些孩子,能让他成为守法公民就是成功;有些孩子,能做到他在我管辖的这段时间不被公安局抓走就是成功。(P183)
9、“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种说法只是作为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动口号的时候才有意义,把它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是绝对不可以的。否则我按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说“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领导的校长、局长”。(P183)
10、要知道,认为问题生的表现很另类,很荒唐,不可思议,那都是我们教师单向度的看法。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这个学生,就会发现她的这一系列表现都完全符合她本人的性格逻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她“只能这样”,就好像得了炎症,白血球会增加一样。到这种程度,“诊断”才算有了眉目,才可以谈到治疗。现在多数老师都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诊断”上,上来就治病,这就难免做无用功。(P184)
11、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每个人都想活得更体面、更有价值,每个人都在用行动为生存、为自己所作的一切辩护。(P185)
12、我不是也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吗?另类?至少有这一类,有我这一号,比没有人注意我强。我“闹”故我在,我“坏”故我在。这和阿Q自诩为世界上最能自轻自贱的人,道理是一样的。心理学上叫做“否定性自我肯定”。(P185)
13、(现在有些家庭)他们把孩子当宠物,当招牌,而一旦孩子没给他们挣面子,他们又把孩子当包袱,当负担。他们从来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
他们溺爱孩子,过度保护,这就必然使孩子意志薄弱。他们带孩子参加大人的应酬,这就刺激了孩子的虚荣心,造成了她的优越感。因为他们的官员身份,孩子可以犯错误而不受惩罚,这就必然使孩子缺乏责任感。(P186)
14、二位家长都是官员,他们可能把职业病带到了家中来了,他们的家庭教育,有明显的官僚主义色彩。(P187)
15、父母感情不好的孩子,有两种可能的消极结果,一种是长大了不喜欢与异性交往,另一种是急切地渴望与异性交往。(P187)
16、一旦不如愿,就只会责怪孩子,而没有想到该调整自己的指导方向和期待值。这也是官僚主义。(P187)
17、朋友见面,总是先嘘寒问暖,也就是首先关心对方的生存状态(你过得好不好)。现在很多老师自称是学生的“朋友”,可是他们对学生说话的口气,怎么听怎么不像个朋友。(P192)
18、(我们)只知道早恋是影响学习的原因,而不知道学生整体生存状态不好常常是早恋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不是因为早恋而走向失败,而是因为失败而走向早恋的。(P192)
19、当一个孩子有奔头的时候,早恋问题才好解决。没有奔头的孩子会把恋爱当一种“临时奔头”,这时候堵是堵不住的。(P192)
20、我的经验,不找到孩子情感需要的源头,早恋是堵不住的。早恋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情感饥渴的孩子,他们在寻找感情的寄托。如果你能帮他找到正常的寄托(让爱流向大海),他的感情得到合理的满足,他就不必急着投入“爱情”的避风港了。男孩女孩都如此,女孩更明显。(P194)
21、(对于早恋的学生)
(1)你有权喜欢另一个人,人家也有权喜欢你,或者不喜欢你。权利是平等的。
(2)你可以喜欢别人,但是不可以影响人家。如果你给人家带来不愉快,那实际上你喜欢的不是人家,而只是你自己。
(3)你无论喜欢谁,都不可以认定她是你的财产,不许别人碰。所以你拦截那个男同学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要是有一个个大块足的高年级同学也喜欢上了这个女生,听说你也喜欢,就拦住要打你。你认为这公平吗?
我不主张把此事与男生的学习挂钩。经验证明,那样弊大于利。(P195)
22、我想,生存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每个人既然活着,就必须赋予它某种意义。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此。动物不是为了意义而活着,它也不会因为找不到意义而自杀。人类为意义而生存,人类生存在意义中。人类吃了智慧果,他再也没有办法“物我两忘”了,他已经醒来,只好活个明白。
所以我们教育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生命的支点,比一切学问和毕业证书都重要。(P225)
23、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自杀率高,今日的孩子比旧日的孩子自杀率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前者比后者多吃了几个“智慧果”,他们开始有点“哲学思考”了,又想不通,又没人指点,于是不活了。
从这个角度看,有思想的孩子反而比没有思想的孩子危险。当年解决生命意义问题,用的是灌输法。如今这种办法不灵了。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时地点拨孩子,帮助他们、而不是代替他们找到各自生命的意义。(P226)
24、既然您自愿给孩子当奴隶,您就不要抱怨孩子用奴隶主的态度对待您。既然您一直不顾家庭承受能力地、无原则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您就不要抱怨孩子长大拿您当一个可以透支的银行——他习惯这样了。既然您从来没有让孩子和您同甘共苦,他如何能体察您的辛苦?(P229)
25、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我们教育每一道工序“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问题都留给下一道工序,最后都留给社会……
(P230)
26、家长的两个“死穴”。一个是,我国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哄着孩子上学,只要孩子能上学,好好学习,家长可以忍气吞声,做任何的妥协和让步。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掌握了“核武器”,只要我用不好好学习相要挟,我就能得到更多好处。
另一个是,家长都不忍心看着孩子吃亏受委屈,但是过了火,心太软,就会被孩子钻了空子。你不是怕我挨饿受冻吗,我偏不吃饭,我还要出走一次给你看。
孩子开始这样做,可能是出于一种逆反心理,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样做颇有经济效益,能换来家长大大的让步。(P235)
27、于是就成了这样:孩子越退步,得到的好处越多;得到的好处越多,就会更起劲地退步……“渴望堕落”。
家长用亲情压迫孩子,逼子成龙;孩子的回应是用亲情剥削家长,敲诈你的钱财。一还一报。(P235)
27、(对于“撒赖” 的孩子)基本原则是:不能无原则让步下去了,否则孩子气焰会越来越嚣张;但是也不可以硬顶,因为这种孩子往往已经走火入魔,硬顶会出事的。(P236)
28、家长和教师还要注意,孩子一般也有两个“死穴”:第一个是,他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这就使他所有的闹腾都具有外强中干的性质,家长不要怕;第二个是,绝大多数孩子其实心里都明白,他不上学没有出路或者前途不光明。只要能点住孩子的“死穴”,转变孩子还是有希望的。(P236)
29、孩子总是落生在家庭,而不是社会,他接触的最初环境是家庭而不是社会,所以孩子最初的、最重要的烙印来自家庭。孩子生命的基调是由家庭奠定的。(当然了,家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
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决定者社会影响的方向,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家教好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小偷和吸毒者的。(P238)
30、孩子管不住,首先是家庭管不住,其次是学校管不住,最后才流向社会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误在先,社会的影响“显形”在后。(P238)
前一篇:瞧,我们的体艺作品展
后一篇:教师语言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