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红”与“黑”
(2023-01-31 16:33:43)
标签:
育儿 |
分类: 家教论坛 |
李玫瑾教授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她指出,家长不光要了解那些成功的教育,也要了解失败的教育并且引以为戒。家长有多大的格局和眼界,孩子才会有多大的胸怀。中国的父母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事实上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品德、修养、眼界、志向,这些远比成绩更重要。
人的修养和品德是第一位的
犯罪是不分阶层、不问出身的,有知识、有地位的人也会犯罪。曾经发生一个法律博士杀人的真实事件,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犯罪。所以,一个人有修养、有品行,才不会在欲望、金钱面前不择手段,丧失做人的基本底线。在任何时候,人的修养的品德都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主要是父母从小培养的。尤其是在孩子6岁以前。而且,这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没有关系,那些没有念过书的父母,照样可以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我最近看到一个案例,两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冲突。其中一个孩子受了点轻伤,结果爸爸竟然冲到幼儿园里去打另一个孩子。一个家长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孩子全部看在眼里。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经常会和孩子聊天。我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从小到大,你父母在你耳边说得最多的话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我爸爸经常说“人活脸,树活皮”。有的孩子说:“我妈妈说,你怎么淘气都行,但是一不许愉,二不许抢,三不许伤害别人。”这些都是健康的教育。我们也以这个问题去问一些违法犯罪的人员。有个人说:“我有一次把街坊的小孩给整了,我父亲就去跟人家谈,把事情了断了。”我听了非常震惊,怪不得这个人后来系列案的犯罪人,因为他第一次犯事时,父亲没有教育他,而是想方设法抹平。还有一个人说:“我爸爸不爱说话,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到沟里玩,我爸看见了,把我拉上来,就给我一个耳刮子。”许多成年人的问题是儿童时期形成了。后来再去教育、再想纠正,已经来不及了。
6岁前要对孩子“恩威并施”
我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抚养问题。有些父母各方面都很好,但孩子出现了行为偏差,通常是因为父母没有花时间亲自抚养孩子。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依恋的满足,就容易形成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在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恩威并施”。一方面,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要陪伴他、照顾他,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另一方面,父母要有一定的威严,告诉他什么是错的,并且立下种种规矩。我认为,所谓观念,就是“观的同时形成念”,孩子平时无意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父母的种种行为,都会进而形成他自己的观念。因此,家长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榜样。
好的家庭教育靠协作完成
很多名人在回忆童年时都会提起女性在他们成年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爱因斯坦等等。母亲因为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多,对其个性、情感、品德等方面影响较大。当然,父亲也很重要,在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对孩子的眼界、胸怀和志向上影响相对大一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让妈妈一个人带,容易使妈妈产生焦躁情绪,失去育儿的耐心。同时,爸爸如果不参与育儿,孩子会缺失爸爸的陪伴和榜样的示范,长大后容易形成性格偏差,比如,男孩子会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子甚至会影响到对异性的选择。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双方协作完成的。很多夫妻吵架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这会造成孩子的混乱。
(摘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