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戴上“口罩”,隔绝低俗网络语言污染
(2016-05-29 15:27:17)分类: 人生感悟 |
“X丝”、“X撕”、“X格”……这些让人难以启齿的词汇,在网络时代成了很多人的时髦用语。很多人呼吁,网络用语应有底线,防止滥用粗鄙词汇伤害社会文化;但也有人认为,语言演讲自有规律,不应人为干涉;更有人认为,网络的这些粗鄙语言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家长:粗俗用语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某中学学生家长刘女士:我的孩子已经是初中生了,以前孩子放学回家经常会说一些网络用语,但内容也无非就是一些不过分的词句。起初我也一笑了之,但最近听到孩子再跟同学聊天时说的网络用语简直不堪入耳,有些甚至我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说过孩子几次,但都左耳听右耳冒了。
某中学学生家长赵女士:语言文字的使用是有规范的,我们国家有通用语言文字法,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理应自觉遵守。然而,近日在一些严肃的传播机构上看到,居然也在频繁地使用网络粗俗用语,以此作为“接地气”的体现。试想,如果书本中、报章中满眼都是网络流行语,况且一些词的确不雅,根本不适合在特定场合使用,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反思:加强对网络文化空间的净化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低俗化的网络语言充斥屏幕,人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特别是一些青少年,他们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对新鲜网络接受快,容易不加辨别地使用。长此以往,难免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作为网民,应自觉抵制低俗的网络语言。古人云,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一个人的修养离不开语言的文明。无论是在虚拟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用文明的语言与他人沟通,这是一条底线,负有公共责任的各类机构,应充分发挥作用,携手遏制低俗网络语言的蔓延。
网络不是单个网民的“自留地”,而是数亿人的“公地”。使用网络语言,应格守普遍被社会认同的公序良俗、道德规范和语言文明,扫除低俗的网络用语,打造文明的网络空间。
治理网络语言粗鄙化,必须主动作为,加强对网络文化空间的净化。互联网是虚拟空间,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更不能变成藏污纳垢之地。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网络文化空间的规范和管理,坚决抵制低俗网络语言的泛滥,要定期打扫“灰尘”,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期,容易不加辨别地接受新鲜事物。要引导青少年多接触能陶冶情操的文艺作品,为他们戴上“口罩”,隔绝低俗网络语言的污染。要加强语言文化修养,自觉抵制使用低俗网络语言,使其失去传播的土壤。
(摘自《家庭教育报》
网语“倒灌”不可任性
不时看到有鄙俗的网络流行字眼现身报刊电视,这些令人不好意思复述文字,造成听觉污染。
语言从来都是流动的、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网络语言为人们的沟通交流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意趣,像“给力”“草根”以及“有钱不能任性”“蛮拼的”等词句的流行,丰富了语言表达,富含着时代气息。主流传播渠道里,灵活运用这些新鲜生动的语汇,是贴近大众、紧跟时代的表现。
但网络语中,不少用词低俗、粗鄙甚至充满戾气。主流传统媒体承载着纯洁语言、倡导文明、提高审美取向、传递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如果不加甄别“倒灌”网语,甚至甘愿媚俗以博眼球,就会给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一种错觉,助推低俗之风。
主流传播渠道必须自觉抑制低俗网语。这样的把关意识和责任使命,万不可丢。
(摘自《人民日报》)人2016年5月26日第一版“今日谈”黄嘉阙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