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田艺苗
田艺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34
  • 关注人气:1,2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评有什么用?

(2009-12-01 19:15:29)
标签:

书评

莱布雷希特

盛韵

陈牧声

孙颖迪

秦文琛

文化

《上海壹周》书评版12。1

乐评有什么用?

田艺苗

    《永恒的日记》是当今最著名的古典乐评人诺曼·莱布雷希特的新书,被做成一只精美的粉红色笔记本,用日历体来记录音乐史上的今天。这已经是老莱的第四部古典音乐八卦志了。这个精明狡猾的英国人,热衷搜集与传播音乐家的各种小道消息。为此,他自己的解释是“无论这些日常事件是琐碎还是宏大、是高尚庄严还是低级庸俗,它们绘成了一副音乐发展史的迷你画像。”

                               http://images.blogcn.com/2009/9/15/5/artcenter,20090915172320538.jpg

    其实我一直都心存疑问,为什么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会这样孜孜不倦地挖八卦、揭黑幕?一般来说听古典音乐的人,一定更愿意阅读牛津音乐史,而不是瓦格纳有几个情妇。但是老莱纵横媒体40年,早就知道要想吸引眼球,音乐本体不如明星效应,合作不如斗狠,唱赞歌不如唱对台戏,温文尔雅的对话不如才华横溢的对骂。通俗地说这是商业时代的娱乐法则,上升到理论就是反英雄叙事。结果是一举三得,老莱不但成了畅销书作家,担当了乐坛反黑警察,整顿不良竞争与商业黑幕,也最大程度地开拓了古典音乐受众群体。把古典音乐从为夕阳挽歌式中老年消遣拽回到轰隆隆的时代发展潮流之中。

    这真是一个无比丰盛而消极的年代!老莱用俚语八卦写古典音乐,男高音穿着阿玛尼演《女人心》,我们一边大嚼零食读《知识分子论》,一边打赌一串香奈儿假珍珠项链,今晚哪个音乐明星更会耍大牌?

    相比老莱的音乐家八卦志,我更喜欢读他在《旗帜晚报》的专栏。最近一直在看盛韵的博客,把她翻译的老莱的音乐专栏一篇一篇翻出来读。这个能够把音乐专栏开到晚报前三版的作家,绝对不会只有一点哗众取宠的小聪明。他立场鲜明,目光犀利,对行业有着相当精明与敏锐的观点。他为一部失败的音乐剧提意见——“如果这部作品想要任何可信度的话,都必须采用一种能够与历史的沉重相称的表达方式”,他评价马勒“用反讽的变调,为音乐争得了对社会和政治的评论权”,而且他现实——“这便是完美时代的黎明,或者说是永恒无暇时代,除非你同意神经病的世界观——瑕疵是自然规律而数码是魔鬼之物。纯粹主义者咒骂数码技术贫瘠冷漠,可惜他们只是失败者”,读到这样精辟而有力评论,你只想振臂高呼,让那些冠冕堂皇废话连篇的学院派音乐论文统统见鬼去吧!

    老莱甚至会说“音乐的基础教育,只能通过网络达到”这种不怕丢了报纸专栏饭碗的实话来。对于一个评论家而言,立场的坚持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他坚持以朴素真挚的音乐为美,鼓励那些在无休止的商演压力下依然能够发现音乐与责任的年轻人。

    当然老莱也常常会遭受音乐界的攻击,比如日本最著名的音乐经纪人佐藤正治就曾建议他“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我觉得他应该停止批评,按照他的理念号召音乐大师举办音乐会,卖最便宜的票,实践他自己的理论”。如果老莱真的以他的影响力来组织音乐会,到时候评论与演出经纪勾结,恐怕他也要被人揭黑幕了。事实上,虽然他们方向不同,但目的却相当的一致——“音乐不光要娱乐那些已经发现音乐之美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让那些没有接触过音乐的人一样有机会发现音乐的美妙”。

    一个乐评人能为这个时代的音乐事业做些什么呢?每个年代的乐评人都曾经对年轻的音乐家撂下狠话,到头来成了嘲笑自己无知与自大的话柄——音乐作品只服从时间的检验而非个人的话语权。那些不公正的刻薄言辞只会激励真正的天才,留下的话柄倒是被音乐史不断援引揶揄。他们的贡献不过是把音乐变成“事件”惹起争议令万众瞩目,让今天的老莱深得其精髓并发扬光大!

    这两天正值上海的演出季,音乐会轮番上场,当代音乐周之后,紧接着是上海国际电子音乐节,然后是全国音乐分析论坛和上海国际艺术节。我每天都是一边赶稿一边赶音乐会。晚上八点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贺绿汀音乐厅,为了赶上最后一支安承弼的电子音乐新作品。在散场的人流中撞见音乐杂志的主编,扮了个鬼脸就溜走,哦,写评论,还是算了吧。身在学院,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学者。转身去问演奏者借来乐谱,带回家学习。不是怕评论不当得罪了朋友,而是我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与大家怀有一份荣辱与共的默契——陈牧声七年巴黎求学的寂寞与艰辛;孙颖迪在李斯特大赛耀眼胜出之前,有着征战国内赛场的漫长等待;少年秦文琛背着一把自己制作的二胡去报考内蒙古艺校的时候,也未曾料到道路将会如此蜿蜒浩荡,《黎明》终于在他四十岁那一年到来。是的,就像刘索拉说的,别无选择。看见过汗水与眼泪,意志与痴心,我们又如何能够拿商业时代各种花样翻新的标准抑或是某个年代某个阶层的美学观去衡量他们心中充满信仰的歌唱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再见孙甘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