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艺苗的“苗”

(2009-10-31 09:41:59)
标签:

原生态

苗歌

文化

不好意思,再贴自恋的文一篇田艺苗的“苗”

《上海壹周》影音版10.27

                                 田野萍踪

    作曲家朋友从云南采风归来,问他讨采风录音,他掏出一张唱片送给我,绿油油的唱片封面上写着标题,《苗》,我看着心花怒放,问他难道这是作曲献给我?他哈哈大笑,说这是苗族民间音乐合集。翻到唱片封底,竟印着“半度音乐出品”。问他是不是游山玩水忘记采风了,拿这个来抵差。朋友叹气道,民间音乐表演差不多都已经被编进旅游节目了,这张唱片就是在旅游纪念品商店买的。

这张《苗》,是黔东南地区苗族民歌采风的原始录音。那是一片气候潮润,山脉纵横的贵州山地,因为出入交通不便,无交流影响,苗歌风格多样,各个地区都不尽相同,也是因为交通不便,无现代化干扰,苗人至今还在唱着古老的歌,苗歌也因此得到了完整保存。

    这里的19首歌谣,有情歌、古歌、飞歌、酒歌和告别歌。旋律悦耳又陌生,那陌生的惊喜,像是来自拖腔低低的糯软方言。苗歌中最著名的是“飞歌”,它热情奔放,因唱起来像是满山遍野地飞而得名。古歌是由长者歌唱的叙事歌曲,歌唱苗族的历史故事。乡人们坐在自家门前随意唱,身边的家禽咕咕叫,年纪大了老忘词,身边有老伴提醒。在这个闭塞的村寨里,泥土仿佛会吸音,歌唱听起来格外寂静。这朴素的清唱中没有渴望或炫耀,嗓音里的沧桑与村口的古槐树一样天然。

    把唱片里的歌谣听个遍,才发现,半度音乐确实是以艺术行家的挑剔眼光在采风,艺术性不只在于录音的精美,更在于他们挑选音乐类型的独到。普通的民间音乐表演留给我们的印象几乎都是粗陋胡闹的,苗歌却非同寻常,无论从歌唱的方式还是曲调的复杂性来看,它都有一种抽象而温润的灵气。在这张唱片里,苗歌唱法多元,有气声、假声、颤舌、泛音、吟诵等等,并非像传统的民歌唱法那样一味地追求甜美,它呻吟、呼号,飞歌中带着青涩的喉音,亮烈地刺穿了山谷和山谷中终年弥漫的浓雾,每一句末习惯性的自由拖延,像一个聆听回声的等待,潮湿神秘的山地于是在歌唱中现形。采风当然不只是去野外录个音带回来,你一定要进入音乐的场景中,才会明白它到底发生了什么。

    几乎所有的苗歌都采用“大混唱”,也就是大齐唱。合唱是一种齐心协力的劳动节奏,对歌是一种交流,你推我就间揣测彼此心意。在“大混唱”中,由于每个人嗓音的差异,有些人唱到了高音,有些人沉到低声部,于是自发地形成了多声部。这种古老的乡间歌唱是多声部音乐的雏形,是现代艺术音乐的化石。苗歌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数百年来,在西方人眼里,中国音乐只是一种单线旋律,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音乐家前仆后继的民间采风证实了中国几千年来存在的原始多声部音乐,其中大部分记录就是来自苗歌和侗族大歌。

    当樊祖荫教授编写完628页的厚厚一部《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回想起他第一次去山区采风的经历,时间已经过去了26年。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在半个世纪前,第一天来音乐学院读书的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见到了音乐家贺绿汀,那天贺老的即席讲话有些激动,他说:“我刚从广西回来,那里有许多民间合唱,其中还有很美的大二度和声音程,这是我们特有的音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再见孙甘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