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壹周》影音版:
曾经沉默的生活打开
这张德彪西的管弦乐CD,必须收藏,是西蒙·拉特尔指挥的柏林爱乐。
当年,德彪西的朋友们一致认为,“La
mer”这支乐曲只有德彪西自己上台指挥,大家才能听得懂。而柏林爱乐的严谨,也许能够精确地诠释德彪西的乐谱,再现他的“印象”之魂。
拉特尔与柏林爱乐当然是精确的,精确地近乎冷漠。朦胧的音色差,精致的和声序进和浮动的伴奏音型,都变得如此清晰如此确凿,我想起了孙甘露在书中引用过的诗句——“那听得过于深切而一无所闻的音乐”。那么奏得过于认真,也许就不再是那个眼神迷离的德彪西了。《牧神午后》,那是迷恋影子的走神的一刻。
每次听见德彪西的乐曲,心里总是浮现孙甘露的句子。甘露老师八十时代的诗文,都被我读作德彪西的注解,不管他有没有意见。那段低迷的笛音,温热的英国管,一支在风中穿行的小曲调,对应着“僧侣的记忆”、“正午的沙漠”还有“不诚实的成熟”。言辞与音乐,都闪躲地意味深长。这些片断的、流离却精湛的句子,曾经照亮寂寞的生命,却蕴藉着伤感,也许是失望的。印象派音乐因此不再是一副空虚的风景。他写道:那是刺疼你的巴黎的阳光。
那的确是光的游戏。迷幻的木管音色与斑斓的和声,变成了作曲家手中的光,光线穿越一道一道梦境之门,构筑起长长的迷宫。“乐谱打开,曾经沉默的生活打开”。不断地打开,不断地离去。迷宫是逃遁的艺术,谜底其实并不存在。真诚的诱惑与执着的游戏,只为了让你细细观赏身后漂泊的影踪,因为影子才最接近真实。
在完成《牧神午后前奏曲》之后,德彪西才开始操心起他的事业。他需要一支大型管弦乐来强化风格。1908年完成的管弦乐曲《大海》被看作是《牧神午后前奏曲》的展开,在这里德彪西达到了技术与表现的巅峰,这种品质是他日后的大部分作品都难以企及。《大海》后来更被追认为现代音乐的起源。
除了示范经典之外,这张唱片精心地搭配曲目。在上述两首德彪西的代表作之后,跟着的是管弦乐版的《玩具箱》与《前奏曲三首》,这两首都是难得听见的。《玩具箱》像一支穿插在抒情乐章之间的谐谑曲。这是德彪西晚期作品,灵感来自女儿巧巧的旧玩具。仿佛他对自己多年的写景抒情已经有些厌倦了,开始寻找一些幽默感。《前奏曲》是作曲家Colin
Matthews根据德彪西的三首钢琴前奏曲改编的管弦乐,Colin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配乐队,写完之后才发现,那仍然是在模仿德彪西的乐队法,原来作曲家早已在钢琴谱中埋伏了大型管弦乐队的思维。不幸的是,德彪西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他的不可模仿,任何模仿听起来都会像抄袭。
只留印象,并非不求甚解。如今我们知道,那种轻盈不是安逸造就的,打开的生活,因为得之不易,才会这般投入。显微镜中的日子如此美妙:一丛欧石楠的香气,喷泉上悬挂的一道彩虹的色泽,玻璃彩绘的圣殿之窗,贵妇珍珠灰色的褶皱长裙与羽毛头饰,关于遥远东方的瑰丽与昏沉的想像,汇成了世纪末的漩涡,在欧洲最黑暗的灾难来临之前纵情欢享。
如果那只是一缕芬芳,那也是灵魂的气息,甘露老师早已总结——“那芬芳,我永远都不会形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