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世观音 如去如来

(2009-03-11 21:21:12)
标签:

何训田

《如来如去》

文化

《上海壹周》:                     

                             观世观音 如去如来

去年在朱哲琴的《七日谈》小型演唱会上,听见主持人问何训田,请问你的音乐受到过哪些人的影响?何训田很酷地回答,没有,我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听这张何训田的新碟《如来如去》,我又想起他那个叫主持人有点尴尬的回答。他强调个性,对学生说,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香气,在大型学术讲座上,面对追根溯源的音乐学者,他也坚持作曲与他人的音乐无关。仿佛他的音乐,本来就是在那里,在大地上,在心里,观望世间万物,只为问询内心的本来面目。

何训田是一位跨界艺术家,他的本行是现当代新音乐,他以写歌成名,如今他搞大型音乐盛典。他自给自足,自成一体。因他的风格化过于夺目,反而令这些音乐类形的分野变得模糊,它们全部都是一种艺术,都只能冠以“何训田作品”。

这是怎样的一种风格?它睿智、柔韧,它只表态不表情,它即抽象又抽离,它因抽象而无穷。它有一种令人艳羡的轻盈,从不过份使劲,却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东方神秘的空灵,暗示宽泛,从不说破,并且乐章的重心准确,结构有力。风格化的艺术家很容易引人瞩目,但有时过于强化风格,会导致在自我的路上越走越狭窄,因此,走向宗教与东方古老哲学仿佛是作曲家何训田的必然道路。有时候,清醒与意志,都只会叫你感知音乐与命运,都是一样的不可捉摸,那就让音乐风格跟随命运去嬗变。

这张《如来如去》,是为无锡灵山的大型佛教盛典而作。一共有8曲。唱片说明上写着:“从最不简单的第一步,回到最简单的最后一步”。这部大型作品,的确是何训田在作曲技术上最简单的一部,某种程度上这是为了音乐盛典的现场音效考虑。在此音乐线条洗练,主要营造音响层次的差异。与上一部雷峰塔音乐盛典的《云钟》相比,他充分运用自然音响,天籁不绝。鸟兽嘶叫中展开的广阔黑夜,穿越雪山圣湖的泅渡,还有远雷、暴雨,风过之后萦绕不绝的钟铃声。欢喜伤悲,来来去去,去芜存菁,才淘出了一颗赤纯的心,从此只为季节的更替善感波动。

2007年的《七日谈》开始,他曾依附的藏式的浓艳开始褪色了,色即是空,这张唱片中的曲风地域模糊,音调柔和内省。朱哲琴是他旋律顶端的华彩,她强悍的天真曾令他的音乐充满生机,但她不是他的标签,在《如来如去》中,才发现,那些代表他的,或许是钟鼓声,是他心头日夜不息的暮鼓晨钟。一曲《达塔伽达》,在他笔下,鼓声也可以如此温柔,而《虚空之心》中,鼓声竟如当头棒喝,如同照亮苍穹那引路的刹那灵光。鼓声仿佛就已经足够了,它延绵如大地,又诠释心里的欢腾。除了鼓声,他越来越喜欢合唱。那支《虚空之心》原来是最丰盛的,合唱的音流,起伏宽阔,有来自欧洲的古老格利高里圣咏,阿拉伯的长调和东方的佛经吟诵,一同唱响竟如川流入海般融汇。最后一曲《如来如去》,从独唱到合唱,咏诵相同的经文,竟唱了十多分钟。音符不再有展开,不再有转折,自始自终,天真执着地咏唱,此时混声合唱如林中草木与夜露的光辉,如慢镜头里穿过彩虹的浩渺瀑布,与天地响应。

观世观音 <wbr>如去如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走火入魔的人
后一篇:电影看到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