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在威尼斯

(2008-05-21 14:41:42)
标签:

电影音乐

《魂断威尼斯》

文化

另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发生在电影《魂断威尼斯》中。这是一个音乐家恋上美少年的故事,根据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是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散文式的文艺电影,对白稀疏,主要以音乐与眼神展开剧中人物的内心历程。

音乐家古斯塔夫因病休假,前往一个岛屿渡假。途中一时兴起去了威尼斯。

一念之间的决定,带来斑斓与黑暗的爱之梦。

马勒的音乐在旅途中的海上传来,是第五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慢板。弦乐队的漫漫曲调中穿插竖琴的沉闷音粒,浪漫却阴郁,令眼前的潋滟水波改变了颜色。古斯塔夫坐在甲板上,不时抬头看看海面上铅灰色的天空与苍白云团。他看起来近50岁,即将告别中年,眼神习惯性地流露出焦虑戒备,还有落魄。

在灰暗色调的铺垫中,美少年塔其欧的出现,像古斯塔夫作曲生涯中等待已久的奇迹般的灵感,电光火石,顷刻间划亮颓靡深夜。

托马斯·曼的原著中这样形容塔其欧——“天使般纯洁表情的脸,不由地令人想起了希腊艺术鼎盛时期的雕塑珍品”。电影中的少年不但美貌惊人,并且笑容散漫,步态冷漠,充满诱惑。古斯塔夫以艺术行家的眼光远远近近地鉴赏这个尤物。直到眼神再也离不开他,才惊觉自己已跨越雷池。

电影中的少年美得分不清性别,美得偺越性别,叫人昏眩。这不男不女的美貌不但不令人反感,却轻易概括了自然赋予男性与女性的美的特质,阴柔与力量,优雅与阳刚,在他身上矛盾并和谐共处。

 

此时再次响起马勒的音乐,是他的第三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女中音在乐队的伴奏中唱出神秘舒缓的曲调,歌词选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噢,人呵!注意!

深沉的黑夜说了些什么?

我在睡,我在睡——

从酣梦中我醒过来:

世界是深深的。

比白昼所想的还要深。

你们的不幸是深深的——

欢乐——比心的痛苦还要深

不幸说:灭亡吧!

但所有的欢乐都要永恒——

要深深的,深深的永恒!”

乐声低沉迟缓,女声也是如此,声声断断,缓慢前行,有赞美,有嗟叹。乐队的伴奏贴着歌声,同时也有自身蜿蜒的方向,不断与歌声游离、汇合……

爱与悲哀并行。这乐曲大概是在古斯塔夫心里奏响的,他觉得一阵恍惚,不由地开始嘲笑自己,女声的深沉歌唱令他突然间觉得伤感,心里的爱被这乐曲证实了。

古斯塔夫爱得灼痛难忍。深夜躺在高级饭店的床上辗转不眠,感觉胸口剧烈疼痛,血管中热血奔涌。原来过去的关于爱的伤痛记忆从未熄灭,它们埋藏在内心深处,只是为了等待这一次的痛快燃烧。

他发现自己热泪盈眶。

在不伦之爱面前卑微自惭,这逼迫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些过去的失败,珍贵的时光,纷至沓来,爱未开始就已溃败粉碎。曾经宛如信念一般的创作原则也突然间令他迷惑。

失败的首演,难堪的喝倒彩声,混乱的生活,波澜不兴的命运,像激流冲出他的记忆。他最失败的莫过于在生命尽头开始怀疑自己长期坚守的艺术理念。他清醒地太晚。古塔斯夫想起曾与好友争论,他一生信奉均衡节制的古典美学,而他的好友却认为邪恶才是天才的粮食。他长年勤奋克己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计划,认为如火焚烧的激情,堕落、颓靡,恶梦是邪恶不齿的,现在才知这些是不可回避的人性。每一天他从窗口凝望沙滩上的美少年,才知道这美是自然突破自身法则的杰作,伦常与理性都阻挡不了人对美的渴求。

 

此时,霍乱已在威尼斯散播开,水城一下子被清空了。古斯塔夫决定这一次跟随自己的命运远行。他没有离开,他要留下来,一息尚存也要跟随他的天使。

最后,当他独自坐在沙滩椅上,深情凝望水中少年,感觉眼前的光线越来越绚丽,越来越飘忽。他终于看见了天堂。

著名音乐家古斯塔夫死于霍乱。

 

我非常喜欢维斯康蒂的镜头。故事沉重晦暗,但他不吝啬色彩与音乐;寓意苦涩,镜头却如诗如画。

电影中不时闪过19世纪末的音乐家马勒的影子。马勒也叫古斯塔夫,也是中年丧女,并且也被命运牵绊。在马勒写了《亡儿之歌》之后,他的两个年幼的女儿相继夭折,他此时仿佛听见了噩运的前奏,雷声轰鸣。不久马勒因心脏病郁郁而终。

片中选用的马勒第三与第五交响曲,不仅是配乐,也是影片寓意的一个说明。马勒的第三交响曲虽采用尼采的篇章,却不认同尼采的超人观,音乐坚信自然的美,认为自然的美才能唤起真诚情感,正如片中这个不合理却活生生的少年的美,触动古斯塔夫的心弦,而古斯塔夫那些以均衡节制的古典原则写作的音乐,听起来多么生硬呆板。第三交响曲还有一个献给爱情的慢板,是其中第6乐章。可以听见马勒的爱情观是祥和、包容而圆满的,爱是灵魂的避难港湾。

从第五交响曲开始,马勒的交响乐创新思维日益成熟。他开始进入所谓的后浪漫主义时期。他采用庞大的管弦乐队,在奏鸣曲结构里融入变奏、回旋等因素拓展结构,在管弦乐队里加入大型混声合唱队,把末乐章作为交响曲的中心思想尽情扩展。这些作品有意无意地滋生了世纪末的颓废没落,庞大的管弦乐的洪流汇成了命运深渊。复杂彰显寂寞,繁华也只照见了孤独,坚强的意志最后竟叫人懂得宿命的悲哀。就像剧中的古斯塔夫在生命的终点领悟到理性的艺术并不完全正确,马勒在听见上苍的神秘语言时,是否省悟到自己的结构严密的交响曲其实并不理性。最后的怀疑,是因为看见了命运的荒谬虚空。

在这部电影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那个美少年,男孩的忧郁锐利与女人的阴柔在他身上融会贯通,竟汇聚出神性光芒。不知他成年以后会是什么模样?是否还能留住这种美?后来在报上看到他的介绍,才知他命途坎坷。幼年丧失父母,后来又因《魂断威尼斯》遭遇各种性取向的诋毁,而他的神魂早已交付给这部电影,之后不再有代表作问世。我仿佛早已猜到这些,一点都不觉奇怪。

他美得令人担忧。非得有点不幸作铺垫,才能美地真实起来。况且,上帝也会要求他为自己惊人的美付出同样惊人的代价。托马斯·曼在书里曾担忧过这个天使的命运,

塔奇欧的牙齿长得并不整齐,而且显得是在白中有点发青,缺少健康的珐琅质;而贫血病患者牙齿上常见的那种透明、脆而不结实的特点则非常明显。“这孩子很可能是体弱多病,”阿申巴赫(主角,书中是个作家)想,“他很可能活不到老年。”他在想到这个问题时,心里竟然有一种满足,一种安慰之感——怎么竟会这样?!

美地这样不食人间烟火,也便得不到人间的眷顾。

黑白海报上,少年塔奇欧绝色惊人,一头蜜色金发覆盖着他的沉静侧脸,眉眼低垂也掩不住脸上锐利的曲线。那是他最美丽的刹那,在一个垂老的艺术家的眼里凝固成风华绝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常
后一篇:日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