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游《书愤》诗的“气”字解读

(2008-01-01 11:09:48)
标签:

教育

是悲愤还是豪气?

——陆游《书愤》诗“气”字解读

 

安徽利辛一中  朱文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这首《书愤》诗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是因为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娴熟,更因为它塑造了一个胸怀郁愤但却矢志不渝的诗人形象。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评说此诗:“全首浑成,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新教材选入此诗,自能代表放翁一生情怀与诗风。但笔者觉得教材对诗的第二句“气如山”中的“气”字的解释不妥,原注如下:“[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0页)窃以为“气如山”之“气”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佳。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从首联句子关系入手。单看诗歌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应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也可解释成“悲愤”“积愤”“愤恨”等(全句应解释为“北望中原因朝廷苟安而失地未复胸中郁结的积愤如山”)。但是,倘若联系首句,情形便有了改观:“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虽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但毕竟着眼点是“早岁”,诗人是在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故而,下面承接的句子理当是首句不知世事艰难情况下的“果”(两句当为因果关系),作为“果”的“中原北望气如山”必然要体现出“那知”二字所含蕴的意味。仔细揣摩、涵泳,“气如山”的“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是。

  其次,从首、颔两联关系分析。诗歌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咀嚼这两句诗,洋溢着的是战斗的豪情,展示出的是报效祖国的雄心。联系颔联的意境内涵,诗歌第二句的“气”字只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这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陆游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这两次战斗,但那战斗的生活他是十分向往的,两次胜利曾使他兴奋鼓舞过。所以瓜洲渡和大散关便成了陆游回忆往事时印象最深,而形诸笔端时气壮如山的两个带有象征性的地点了。”(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再次,从全诗章法透视。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就本诗而言,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或说向往铁马秋风的战斗生活),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特别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倘若像教材的解说,“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为“悲愤”之意,就会使得“塞上长城”一语缺少了坚实的支撑点,给人一种“凌空”的轻浮不实之感。

  最后,联系诗人的性情、诗论与诗风说明。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性情体现在诗论中,便是他的诗论标举“以气为主”:“某闻文以气为主,出处无愧,气乃不挠”(《傅给事外利集序》),“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薄见赠》)。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陆游诗中多次抒写这种“气”:“秉烛挥毫气尚遒”(《江楼醉中作》),“老夫壮气横九州”(《冬暖》),“气可吞匈奴”(《三江舟中大醉作》),“白发未除豪气在”(《渡浮桥至南台》)等等。这些诗句中的“气”虽内涵不完全一致,但都是誓复中原的正气、壮气与豪气。这是陆游诗倍受后人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陆游的性情、诗论与诗风,可以看出,《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自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显了诗歌的题目——“书愤”。

  其实,诗人这种深沉的悲愤之情正是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曲折反映,这种情感在诗歌尾联也有着鲜明的体现: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除了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外,在与诸葛亮的相比中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放翁的这种情怀在词作《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中有着明确的表达:“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难怪纪晓岚如此高度评价《书愤》诗:“此种诗是放翁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5年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效慕”辨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