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电力集团与神华中煤能源之争
(2009-11-17 19:18:49)
标签:
经济电力集团煤炭企业电煤电力企业中国股票 |
五大电力集团想干什么? 2009-02-18 16:56
按理说, 五大电力集团不签合同,就要对自己的这种选择负责。可是五大电力集团偏不。春节前,中国电力新闻网用8篇文章抛出了电煤危机论,指责煤炭企业限产保价,导 致电煤危机 。春节期间,媒体上出现了五大电力集团与华润电力联合到国外购煤消息,紧接着人们就发现国际海运价格打着滚地往上涨。春节后,电力企业又抛出《煤炭央企不 要逼死电企? 》一文,说神华集团和中煤能源集团盈利多,应该在"发电企业严重亏损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带头稳定电煤价格,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并说煤炭企业有这个实力, 也有这个责任。面对电力企业这一连串的举动,笔者犯迷糊了:既然你五大电力企业认定2009年的煤炭市场是买方市场,那么着急的应该是煤炭企业才对。可电 力企业怎么如此心浮气躁、阵脚混乱地整景呢?在国家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 他们恨不得把经济问题整成政治问题,还要搅和到国际上去,他们究竟想干什么?
制造舆论 逼迫政府干预煤炭价格
所谓的煤电之争,并非是煤炭与电力两大产业之争,而是五大电力集团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从2002年煤炭价格全面放开以来,五大电力集团就没消停过。合同 谈判时,煤炭企业总是希望将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向市场价格靠拢,而电力企业总是拼命将合同价格压低,一旦达不到目的,就求助于国家发改委,于是发改委出面调 节,矛盾暂时得到缓解。
2009年的情况有所不同。第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电力需求减弱,煤炭供给 由偏紧转为宽松,市场煤炭价格下滑。第二,2008年电力企业出现亏损严重。据国资委统计,五大发电集团去年共亏损322.50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大电力集团把企业亏损的原因归结为煤价过高,并以此为筹码,逼迫煤炭企业将今年的重点电煤合同价在去年的基础上降低50元。而煤炭企业 依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2009年跨省区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坚持煤炭价格继续实行市场定价,要求在去年合同价格的基础上涨10%,以便 消化增值税税率提高及资源税调整等政策性因素带来的成本压力。 对于煤炭企业的涨价因素与涨价幅度,几乎所有的合同签订者都表示理解。冶金、建材、化工以及除了五大电力集团之外的其他电力企业,都顺利地签订了合同,唯 独五大电力集团一单不签,而且还威胁下属电厂不许私自与煤炭企业签订合同,如签涨价合同导致电厂明年继续亏损的负责人要摘"官帽"。
关于煤炭订货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第一,电力企业在所谓的煤炭订货会上签订的重点合同,并不能满足全年发电的需求。受运力影响,电力企业与煤炭企业签订 的重点合同一般只能满足电力企业需求的三分之一。第二,在资源偏紧的情况下,电力企业需要的是量的保证,因此往往希望多订些重点合同。在资源宽松的情况 下,电力企业考虑的是价格,往往少订重点合同。今年资源供给偏松,能订多少量对电力企业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价格。这就是他们不订电煤的主要原因。 他们抛出电煤危机论一方面是想把不签订电煤重点合同的责任推给煤企,另一方面想以断电停暖作为筹码,逼迫政府出面干预电煤价格。他们在《电煤危机4--高 寒高危年关难过》一文中这样说道,"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由于体制问题,在市场地位上就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既然现在市场的无形之手已 经失灵,那么政府调控这只有形之手就应该尽快出手,让非市场属性的问题通过非市场手段解决。"
国家发改委副主 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对电力企业的意图十分清楚,他说:"煤炭企业要求每吨涨价50元有其合理性。目前除了五大电力集团,其他地方电力企业已经签订了 电煤合同,目前60%的煤炭都已签订了订货合同。而五大电力集团结成联盟坚决不订货,是在联手向政府要政策。"
混淆视听 想不花钱白烧煤
五大电力集团不签订重点合同只买市场煤或到国外购煤,这是正当的企业行为,谁也不会说什么。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不订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货,却指责国 有重点煤炭企业为了保价限产,不给电厂发煤,导致电厂无煤发电供暖。在《电煤危机1--煤企断供!》一文中,他们指责神华集团停止为华能电热厂供煤,还指 责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和山西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开始了停供行动"。文章指出:"现在正值农历新年前夕,历来都是保供电保供热的重要时期,也是电力 企业作为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多年以来,电力企业已经习惯了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来看待。然而,目前这种现状,电力企业 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在《电煤危机3--黑吉或大面断电停暖 》一文中,说"煤炭企业把百姓当成人质,将他们获得温暖的基本生活需求当作要挟发电企业接受价格上涨、逼迫政府干预价格的筹码" 。
且不说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没有限产保价的行为,就是有,那也是为了保护资源,按需生产。如果煤炭企业哄抬煤价,自有物价局监管,用不着你电企站在履 行社会责任的立场上指责煤企。电力企业在没有合同又不想拿现金买煤的情况下,却指望煤炭企业像往年那样按合同发煤,这岂不是拿煤炭企业当冤大头!如果不当 这个冤大头,就是"把百姓当成人质,将他们获得温暖的基本生活需求当作要挟发电企业接受价格上涨、逼迫政府干预价格的筹码",这不是欺人太甚,就是别有用 心。他们自己想不花钱白烧煤,还要指责煤炭企业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想激怒煤炭企业,好把事情闹大,逼迫政府出面干预。好在煤炭企业没 有理睬,依然埋头苦干。据国资委披露,今年1月,中煤集团累计生产原煤87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装车外运量491万吨,其中向五大发电集团供应超 过60万吨;神华集团1月份生产原煤2719.78万吨,完成月计划2445万吨的111.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1.7% ;销售商品煤2760.55万吨,完成月计划2666万吨的103.5%,与去年同比增加10.2%。
自视央企 想把自己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
没有重点合同的保障,小煤矿也都停产放假了,电厂的存煤快用完了,市场煤价又在上升,电力企业没招了,便抛出了电煤危机论。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对此无动于衷。为了保证一方平安,地方政府纷纷出面调停。
1月4日,黑龙江省政府出面协调,希望以比去年年初重点煤合同价格上涨50元/吨的临时价格,促成电煤春节期间的供应。
1月9日,产煤大省河南省副省长代表政府出面,协调电煤临时价格从去年年初的8分钱/大卡上涨到9分钱/大卡。
2月9日,陕西省某部门发文,将电煤临时价格在去年初签订的合同基础上,涨105元。
可是,五大电力集团对地方政府出台的临时干预不但不领情,反而指责地方政府在搞地方保护。"煤炭企业代表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其实电煤角力就是各地方政府 与中央利益之间的博弈。""这个临时价格是有指导意义的。不然他们为什么不按照去年合同价格来协调呢?"在五大电力集团看来,"五大发电集团隶属国资委, 代表中央利益,到了地方上颇有点像没娘的孩子无人疼(请看《电煤危机7--政府出招 电企难接 》)。"
五大 电力集团不签合同,目的就是想让政府出面干预,地方政府出面干预的结果不符合他们降价的要求,于是他们又举起批评的武器讨伐地方政府,把电煤角力说成是 "各地方政府与中央利益之间的博弈", 硬把经济问题说成政治问题。这不是疯了,就是缺少常识。五大电力集团自诩代表的是中央利益,那么笔者要问,中央又代 表谁的利益?五大电力集团自视中央企业,就有权要求煤炭企业无偿地为电厂供煤吗? 五大发电集团隶属国资委就可以把自己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拒不接受地方政府的协调与监管吗?如果五大电力集团是跨国公司,是不是连中央政府的账也不买了?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称谓,只不过是表明其投资主体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五大电力集团不签订合同,就要勇于承担不签订合同所带来的后果,怎么可以在达不到目的的时候,像个怨妇一样到处抱怨呢?你们就不能反省一下自己:如果你们 多点市场意识,少一点央企的优越感,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少一点批评精神,与煤炭企业哪怕是签上一个月或一个季度的合同,也不至于把自己搞得如此被动。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了应对煤、电需求下滑的问题,采取了多边贸易政策,即对铁合金、多晶硅、电石等企业生产用电价格,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 下行8分/千瓦时,对黑色、有色金属的冶炼、及深加工企业生产用电价格,在现行政策基础上下浮4分/千瓦时,分别由自治区政府、内蒙古电力集团、火力发电 企业和相关煤炭企业按比例分摊。据了解,中国神华能源公司主动参与到这项行动中。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了提高发电率,采取的政策是降低电价而不是降低煤价, 笔者不知道五大电力集团看到这个消息后做何感想,是否还认为地方政府为了利益在与中央政府博弈?
转嫁危机 想把电企亏损的包袱甩给煤企
电力企业抛出电煤危机论除了指责煤企不肯赊账发煤外,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电力企业亏损严重,资金紧张,无钱买煤。 在电煤危机的8篇文章中,贯穿着这样一个观点,即电力企业无钱买煤,在新合同没签下来前,煤炭企业应该按去年的合同价无偿地为电企供煤;因为电力企业亏 损,煤炭企业必须在去年初的合同价格基础上降低50元/吨。
" 2008年燃料成本已经让我们走到了资金链断裂的边缘。如果按照目前煤炭企业给出的价格签订2009年的合同,电力企业将彻底掉进亏损的深渊无法翻身(请看电煤危机1--煤企停供!)。 "
每吨煤上涨50元究竟是使电力企业"彻底掉进亏损的深渊无法翻身",还是电力企业想把亏损的包袱甩给煤炭企业,我们算算账便清楚了。以5500大卡的山 西优混为例,2008年1月末的市场价格为570元/吨, 7月份的最高价达到了1000元,而煤炭企业年初签订的合同价格是490元。去年12月初,该煤种又回落到了570元左右,今年2月16日 ,秦皇岛港的挂牌价是575元。由此可见,570元是该煤种的基本价格,煤炭企业要求在去年合同价490元的基础上涨50元,除了成本因素为,是有市场支 撑的。笔者大约计算了以下,即使2009年煤炭企业每吨煤上涨50元,电力企业的燃料成本也要比去年每吨降低100元。五大电力集团今年估计用煤7亿吨, 燃料成本即可减少支出700亿元。再加上去年电价每千瓦时上涨0.025元,五大电力集团装机容量以4亿千瓦计算,平均利用率以5000小时计算,仅此一 项增收500亿元, 加上增值税减少支出近80亿元,五大电力集团在今年的利好形势下,不仅可以做到盈利,而且还应该堵住去年亏损的漏洞,怎么可能"掉进亏损的深渊无法翻身 "呢? 今年2月9日,中国电力新闻网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在去年前11个月亏损的前提下,依靠科学管理仅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扭亏增 盈。由此可见,煤炭上调合同价格将导致电力企业无法扭亏的说法是根本不成立的。
回头再说说煤炭企业的情况。 2008年,全国煤炭行业实现利润1300亿元,其中神华和中煤集团的利润占全行业利润的50%;排名煤炭企业前8名的占全部利润的70%;排名前20名 的占行业利润的85%。另外99.75%规模以上的煤炭企业,利润占行业利润的25%,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2008年,煤炭的平均售价是 356.3元/吨,成本是338.5元/吨,西北地区每吨煤的成本高达300多元,电煤价格仅为210元至220元,新疆地区更是对煤价进行严格控制,不 许超过120元一吨。由于煤价太低,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的煤炭企业都十分困难,煤炭行业的职工人均收入比电力企业少一半。
笔者曾经在中国煤炭网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在市场与税负的双重压力下 煤炭很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有关专家说,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以年产原煤27亿吨,平均煤价500元计算,2009年煤炭行业增值 税要在今年的基础上增加405亿元,影响企业吨煤收入大约在15元至20元之间。 据笔者对全国88家国有和国有控股的煤炭生产企业2008年的获利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吨煤利润30元至50元的企业24家,占29% ,吨煤利润在30元至10元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32家,占38% ,如果不适当提高煤炭价格,2009年,将有67%的国有和国有控股煤炭企业进入亏损行列。因此说,电力企业要在去年合同价格的基础上降价,就是企图把亏 损的包袱甩给煤炭企业,显然煤炭企业不能接受。
据笔者了解,电力企业经营的风险根本不在煤炭价格上,而是财务费 用太高,设备利用率太低。2004年以来,发电企业一方面以每年新增1亿千瓦装机容量的速度发展电力,一方面大力收购煤炭资源以应对煤价的持续上涨。据笔 者不完全统计,五大电力集团目前拥有的煤炭资源量已经接近1000亿吨。以一吨资源一元的最低资源价款计算,五大电力集团花在买资源上的资金就高达 1000亿元,这能说成是"燃料成本上涨给电力企业造成的亏损"吗?正因为这些情况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等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十分清楚,才会说出"煤炭企 业要求每吨涨价50元有其合理性"的话,并明确指出"近一两年内电价不会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