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http://www.gyyz.com.cn/cnet/dynamic/maintain/item/accessory/1129013579109/1129013691984.jpg
贵阳一中,贵州省重点高中。前身为贵州省通省公立学堂,而该学堂的前身则是贵阳府中学堂,是清末贵阳最早的中学堂,创办于清光绪28年(1902)年。贵州通省公立学堂创始人之一,即在中国近代史上坚持提倡新学教育,支持变法维新,曾在“百日维新”中出任清廷礼部尚书的贵州人李端芬,他同时还是著名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创始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三月的一天,天气乍暖还寒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的南明河两江口段的北岸,那条叫雪崖洞的小巷里,一座灰砖青瓦的宅院内,传出了朗朗读书声 ——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开在这里开课了。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私塾和学堂,这是一座在贵州教育史上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学”。它的全部课程为:国文、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美术图画、体操、法制理财、读经讲经和修身品行,共13门。这是目前社会公认的今天贵阳一中的最早的前身——百年老校贵阳一中的历史从这里正式翻开。
54名来自全省各地的年轻的学子,幸运地在这里开始他们全新的学习生活。那么,百年前走上这所中学讲台的教师们,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士呢?
在券轶浩博的故纸堆里,我们终于发现前人在有心和无意之中为我们记录下的以下这么几位——他们当时的正式称谓是“教习”:
任可澄、李裕增、孙世杰、姚景崇、景方祯、黄禄贞、孟光炯、蔡岳等,其中还有一位“外教”——来自日本高崎县的落合兼光。
任可澄,学堂发起人之一,当时负责学堂教务工作,后任学堂监督,也即校长,他理应归为领导者之列。但他同时也兼教读经讲史等课程,且达四门之多。任可澄在历史上是一个颇为复杂的人物,他曾当选贵州省参议,出任过云南省省长、贵州省代省长、白洋政府教育总长等要职,担任过贵州文献征辑馆馆长,主编过民国《贵州通志》。他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育人才.对此,历史记叙和评价很多,这里不去赘述。单就学问而言,有人称其为“经史百家无不尽览,金石校勘造诣极深,诗古文辞工整畅达”,故有“饱学之士”之称。通省公立中学堂成立时,清末翰林出身的他时年37岁,讲授读经、国文、历史和地理等课。
李裕增,贵州师范教育的最早倡导者,贵州公立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之一,贵州最早的日报——《黔报》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孙世杰,留日归来,有“贵州历史上第一批‘学兼中西’的人才”之誉,讲授修身、算学、音乐,时年29岁。
景方桢,国画教师。早年毕业于贵州武备学堂,却从未任过武职,而是在贵阳各校教美术,可以说是贵州省“新学”最早的美术教师。他擅长画花鸟,尤爱画牡丹,风格清雅。
在今天的贵阳一中校史陈列室里,有一幅题为《通省公立中学堂侧视图》的绘画作品,便是景先生1908年绘制的(见下图)。这是一幅鸟瞰图,当年的校园风貌、建筑布局尽收眼底,它成了贵州这所最早的“新学”的极为珍贵的“立此存照”。而从它那工笔白描的手法上,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画家教师的深厚功力。他的名字也被收入近代贵州书画家名录。
http://www.gyyz.com.cn/cnet/dynamic/maintain/item/accessory/1129013579109/1129013599921.jpg
黄禄贞,也是贵州最早的留日学生之一,在这所学堂主授物理与化学。他曾在贵阳积极参与创办算学馆、达德书社,成立达德学堂,出任过达德学校校长。后成为实业界人士,并出任过贵州都督府实业司司长。
姚景崇,虽说是安徽桐城人,他却未步其先人、散文大家姚鼐的脚印在“文科”方面去发展,而是一位“习武”出身的人,时年36岁。他在上体操课之外还同时兼任学堂会计。
蔡岳,时任学堂监学,同时也是学堂最早的“教习”之一。他是贵州的首批留日学生,学习的是蚕桑。其回国后曾创办过蚕桑学堂,辛亥革命前后在贵州政坛上也颇为活跃,后来成为贵州省内重要的实业家。
孟广炯,长期从事教书育人的事业,在到通省公立中学堂就职前即在贞丰县官立初等两等学堂执教。他具有维新思想,在课堂上推崇变法,抨击清廷,对学生影响很大,今《贞丰文史资料选辑》有记载。
此外,应当提及的还有学堂的几位职员,他们是:书记员杨国芬、庶务员文明钰和司事王正基。他们专司行政、财务、后勤等事务。
至于那位“外教”落合兼光,时年33岁,任外语教师。他在来中国前就从事师范教育,大概也称得上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外教”。
这些“传道授业解惑”者年龄从二十八九岁到三十八九岁,正可谓年富力强。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或献身教育,或投身实业,或步入政界,好几位都成为当时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不论这所学堂(校)如何更名、迁徙、归并,走上它的讲台执掌教鞭的大多是一位位堪称“名家”的人物——不论他们是专职还是兼职——这也许正是一所百年老校的魅力所在。
这里,我们还应当提到严寅亮,这位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大家、贵州著名的教育家,便在这里执教近20年。他精通古文,工于诗词,而他的书法更享誉国内。提起严氏书法,自然不能不提到北京颐和园——“颐和园”三字就是严寅亮的作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颐和园竣工,负责工程的亲王征“颐和园”三字,一时献字者众,但均未能中慈禧意。时严正在京城,经人推荐,其字呈上,满朝善书者皆服,慈禧也极为满意,让他又为颐和园书写匾额、对联41幅,严氏书法一时风靡京城。在贵州黄果树、梵净山、贵阳黔灵山、修文阳明祠、成都杜甫草堂等地,都留有严氏墨迹。
一中新校区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