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里带着甜味”是味觉还是嗅觉?

(2014-01-08 19:37:48)
标签:

朱自清

《春》

视觉

嗅觉

通感

教育

分类: 教研动态成果播报

【教研动态13-14学年第1学期14】

 

“花里带着甜味”是味觉还是嗅觉?    

 (原载2014年1月6日《现代教育报》)

 

    朱自清在其散文名篇《春》中,这样描绘春天的花: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课上讲解这一段时,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本段调动了人的多种感觉器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视觉;‘花里带着甜味’,是味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是听觉……”

    我的话还没说完,已经有学生提出异议:

    “老师,我觉得‘花里带着甜味’是嗅觉,而不是味觉,因为为我们通常都是用鼻子去闻花的味道,而不会把花放到嘴里去尝。”

    其他学生纷纷附和这种意见。

    “甜味”到底是嗅觉还是味觉?这个问题事先并没有进入我的备课视野,但直觉告诉我:“甜味”应该是味觉。可是,我该怎样给眼前的学生一个令他们信服的解释呢?

略作思考后我辩解:“甜”和“苦”都是通过味觉感受的。你们平时辨别食物是甜是苦时,哪个是用鼻子闻的?再说了,就算你用鼻子去闻桃花、杏花和梨花,它也只有香味,哪来的甜味呢?

    提出质疑的那个学生不做声了,但显然,他并没有完全被我说服,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正在思考新的突破点,试图用更有力的论据来驳倒我的观点。

    我灵机一动,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她的歌声很甜。然后指着黑板上的话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分析一下,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教室里的讨论声还没完全落下,已经有学生举手了:“这句话把本来应该用听觉感受的事物说成用味觉感受的了。”

    我:“说得太好了!把本来应该通过这种感觉器官感受的事物说成通过另外一种感觉器官感受的事物,这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现在大家想一想:‘花里带着甜味’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恍然大悟:“这句话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我:“没错,这句话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所以说,我们不能因为作者不可能把花放到嘴里去尝就断定‘甜味’是嗅觉,这就如同我们不可能把歌声放到嘴里去尝就断定‘甜味’是听觉一样。明白了没有?”

    学生齐声回答:“明白了!”

    而我,在庆幸自己圆满解决了一个课堂“突发问题”的同时,也在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以后备课一定要细致!(甘肃兰州天庆实验中学 徐生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