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
水清如许
--------朱小塘先生捐赠作品观后
http://s3/mw690/001t5rPUzy7awHnfjjQb2&690
朱小塘先生近影
朱小塘先生,祖籍金陵,幼随父母支援矿区建设而至淮南,渺然间已越六十余载。先生少时极喜涂鸦,未及弱冠即师事郑子枫、王明弼两先生专艺国画,初习花鸟,继画人物,偶作山水,五十年未尝间断。先生画画处所名曰:玄黄书屋,位于城市东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为市文保单位。书屋两进,中有小院。前进屋小,只为过道及烧水处。中院种竹植梅莳蒲养莲,绿色花色四季不绝,俨然一座花园;后进两居即是先生创作、读书、待客之处。书屋位置虽偏远,交通亦不便,然我辈渐次相访未断,得先生教诲,解心头疑惑,诚我辈后学之桃源。先生真诚慈悲言行,虚怀若谷风范,表里如一,感染周遭,人多钦仰。其循真性情,承传统画意,写诗词意境,抒人生感悟,察先生为人为艺,可互为佐证。
小塘先生虽已退休多年,然生活极有规律:每日鸡未鸣而起床,运动,烧水饮茶,画画,段落之时正是常人上班途中。如此常年,小塘先生便积累了数目极大的画作。近岁,先生从中择不同时期良善者百余幅,无偿捐赠于淮南市博物馆,以一己之力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添薪助力,善举令人钦服。
因受邀为捐赠作品编目,故有机会获观全貌,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小塘先生创作的各个方面。就科目而言,人物、花鸟、山水皆有。从题材来看,极为丰富:野老、村姑、老僧、隐士、牧童、渔翁,或骑驴觅句引鹤徐行,或临溪观水相约同饮。而或松梅竹傲寒、兰菊莲竞芳,芭蕉绿、樱桃红,引得蛙鸣鸟啼柔虎听法。
http://s9/mw690/001t5rPUzy7awLVLhige8&690
小塘先生笔下状物摹写,遵从着中国画传统抽象性的精神本源,删繁就简,取其最精妙之处写神映照,笔笔写心,渐次生发,极具文人风骨,于精微中显现豁达。在小塘先生的画面中,点线面互映,黑白灰相照;用笔或骨力暗含,或率意灵动;用墨用色明快清爽。如《得鱼图》、《观音》、《人近梅花品自高》、《枕香而眠》等作品便是如此。作品《观音》线条枯润相间,以线架构人物,略以皴擦附之于线,背景以块面而突出主题人物,线面对比强烈而又相融无圭角,生动的形象呼之欲出,如玉如瓷,庄严中展现着观世悲悯的慈容,透露着净静心境。而《枕香而眠》以草书笔法为躯为服为枝为花,当如唐时张癫观公孙大娘舞剑,线条徐疾交集,既有徐徐春意寓目,亦有急促干裂秋风扫面,将一僧人梦入梅花、枕香而眠之态描绘殆尽。
http://s4/mw690/001t5rPUzy7awM8EqmT33&690
笔墨在服务于画面的同时,本身亦是褒有着生命的情味,线与线的交互变化,也使得画面产生强烈的律动感,并以色墨晕染的自然散开与交合,来贴切胸中的诸般影像,给人铸造镌刻之感。如作品《牧归》构图新颖,画面对比强烈,竖幅构图,人与牛向下走,对观者而言,恰似极好的“归”意。右侧荷塘氤氲丰茂,显现出勃勃生机,水、墨、色交融在一起,为画面构成因素之灰兼而有线;左侧牧人与牛则为线为点为黑为灰。此两物体韵味完足,有传统皮影剪纸之意味,色墨醇厚饱和,正与荷塘相对而和谐存于一图。最妙处,则是画面构成元素之----白的体现,处于牧人与牛脚下空无一物,先生也未着一笔一墨,而观者于此,望之则有堤路之感,牧人牵饱食之牛正缓步其上往家归之。另一帧《东篱赏菊》亦如此类,点线面掩映错落相得益彰,用笔松动,人物造型夸张而自然。
http://s9/mw690/001t5rPUzy7awMfm3XOc8&690
http://s14/mw690/001t5rPUzy7awMhy3134d&690
扇面《拜石图》诚得意忘形之状。拜石者米芾以赭为首,以墨为身,首身皆是阔笔得形之大概,未为人物具象,而人物欣喜由心的瞬间,被小塘先生用笔固化于纸上,在人物的一揖一让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透过画面中那无拘无束、淋漓无碍的墨色与线条,可以想见先生在进入创作状态那一瞬间的情形:提笔在手,以运斤成风之势迹于宣纸之上,酣畅痛快,挥洒而就,线为形驭而不为其囿,犹如脱缰之马自由奔腾,这是心灵本真的流露。
先生将人物与山水融为一图,引入唐诗宋词之意,营造简静明朗之境,使人观之而生豁然之心。《人迹秋水》、《知音一曲许君知》、《读画》、《月出东山》等作品,画中多有人迹台阁,而能与自然合于一处,山林掩映,云水相伴,取景烂漫奇逸,富有情思,且有一种向外的张力,其中的情感流露是敞开式的,与观者明显有一种信息的交互,而不是自囿方寸天地,自说自话,而是自我宣泄之上的精神超脱与境界升华。
就艺术家而言,最艰难也是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否定自己,改变自己,形成风格养成特点已是不易,推陈出新更是难上加难。小塘先生曾与我谈及此话题,语重心长。从《氤·音》、《江湖》、《月夜满地一渔翁》、《梅花心情》等作品中,亦可看出先生的探索与苦闷。《氤·音》一类作品着力于水墨色交融的氛围营造。香不燃,而有袅袅升腾之意;景无实指,而生虚静参悟之境;画面静谧,而似有梵音徐徐入耳。而《月夜满地一渔翁》、《梅花心情》等作品尺寸虽为小品制,用笔构架的人物,却有丰碑之感。构图亦是出奇,虚实黑白强烈对比,不厌千笔万笔而为老渔者之面,皱纹乎,毛发乎,皆共存于一面之中,目光显现,透漏沧桑时光。大块面墨色为躯干,为遮阳,此已是对比极为大胆而激烈,忽一枝钓竿斜出而上冲出纸外,复回一线而悬鱼。会心者于此不禁一叹: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正此图之境。
创作人物之余,小塘先生亦喜写花画禽鸟。花鸟能怡情养性,故先生多执笔大写花鸟其形,不拘泥于形似,然于精巧处彰显其用心。作品虽不似工写严谨疏放相对之状,却有动静对比和谐之态,如:《偶遇》之蜘蛛与猫、《满架秋风》之枯藤与蝉、《戊子大吉》之酒坛与鼠、《莲池鱼乐》之游鱼与莲,皆为此意。
先生尝自题自画像云:画之高下,任人评说;一介凡夫,日日涂抹;不可能太高,但也不会一无是处。小塘先生高怀于此处现矣。
艺术创作因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风格特点,都是作者对文化理解以及人生境遇感悟的独特阐述。历代经典无不随应当时的文化思潮而打上其时代的烙印,形成各自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艺术评价等诸多方面。清石涛有云:艺术当随时代。承继经典,融入其生存当下,何为新?何为旧?身在其中,不必强求。真正需要做的是,我们静下心来体味这个时代,于自然山水,于社会生活,于自家心性中,真正的融入,才会有深刻地体会,才会感受到这个时代给文化人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也才会出现一切皆归于繁华后的寂静,化于寻常状态,山岳随形,喜悦由心。以此语观照小塘先生其人其画,当正在斯境。
耿广春
丁酉三月于淮上三祝精舍
http://s4/mw690/001t5rPUzy7awMlouzh93&690
http://s10/mw690/001t5rPUzy7awMmzi4189&690
http://s14/mw690/001t5rPUzy7awMr9D6l8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