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广西平陆运河人物历史 |
丁建国,88岁,广西交通厅航务工程师、高级经济师。
丁老对广西全境的内河航道情况了如指掌,曾主持参与广西境内包括驮娘江运河、湘桂运河及平陆运河三大运河的前期勘测规划。
当听闻广西平陆运河经过国家正式批准立项,并将于2022年9月拉开建设帷幕的消息,这位88岁高龄的航运前辈异常兴奋。
7月19日,在他居住的优年养老社区接受了笔者的采访。1968年时任广西交通厅航道处技术员,作为广西平陆运河勘测小组负责人,主持参与了平陆运河的实地勘测,为54年后的今天,平陆运河的开工建设提供了一手详实资料。
笔者:为什么叫平陆运河?
丁建国:提出平陆运河初步构想第一人是一位叫翁长浦的留苏专家。当年50岁左右,四川人,曾参加过苏联古比雪夫水电站建设,后主持新安江水电站建设。1968年,时任广西政府技术总顾问的翁长浦,认为西津水电站建成后,上游水位提高了20米,开通平陆运河已成为可能。
因为平陆运河的起点,位于西津水电站上游的横县,向南80公里就是钦州市的陆屋镇,再沿钦江旧河道直达钦州湾出海。所以平陆运河应该是实际开挖80公里的工程线路,加上现成河道——约40公里的钦江,总长度约130多公里。
笔者:您刚提到西津水电站,它和平陆运河有什么关系?
丁建国:广西西津水电站于1964年6月建成,翁长浦是西津水电站建设的总工程师,水电站座落于距广西首府南宁下游约80公里。由于西津库区水位的提高,使库区水域面积扩大,直接进入南宁,就意味着两三千吨的船舶可直达南宁。
笔者:能回忆一下当年是如何开展平陆运河前期勘测工作的。
丁建国:1968年初秋的一天,作为广西政府技术总顾问的翁长浦,通知广西交通厅负责平陆运河前期勘测规划工作。广西交通厅领导让我牵头,组织了七人勘察小组,广西交通设计院派出两名技术员,南宁市航道工程处派出两名技术员和两名勘察工人,第一次对平陆运河进行全线实地勘察。这样,中山先生早年《建国大纲》所提出的在南方建龙门大港,开通运河的构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我记得,那年的秋天,天气依然炎热,七人勘察小组从南宁出发,史无前例的踏上平陆运河地域。当时野外勘测条件非常艰苦,交通闭塞,沿途都是崎岖山间小路。我们仅凭借五万分之一旧地图,在一名向导带领下,人背肩扛着大平板、小平板测量仪,经纬仪等最简单的工具,完全靠徒步行进在荒郊野岭之中,风餐露宿,用了半个多月时间,基本完成了运河全线约90公里的勘测规划工作
野外作业完成后,在广西交通设计院设置了一个临时办公室,交通设计院负责船闸、航道土石方、开挖工程等技术方面的测算,我是负责运河整体经济认证。历时两个多月,初步完成了《平陆运河勘测规划报告》(现在广西交通规划设计院应该有档案存稿可查)。
笔者:还记得那份报告的主要内容吗?丁建国:报告由几人分类执笔,我最后汇总完稿,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时初算出总土石方量,达到西津水库的五倍工程量,需要20万人工劳力,5年工期才能完成这个土石方量。
二是,在以西津水库为起点,至广西钦州入海口,落差达60米。须建6个梯级船闸,通航1000吨能力。运河新开挖80公里,达到河宽80米,水深25米的通航要求。然后利用60公里现有旧河道——钦江,直达钦州湾出海。
三是,当时工程沿线涉及两条省道,穿越南(宁)—北(海)铁路线,至少建成两座立交桥。
四是,由我对平陆运河综合经济效益认证。结论是:平陆运河的构想和技术可行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因为以下几个因素(1)平陆运河这样的工程所需水泥、钢材、木材数量巨大,广西的财力、人力、物资等都一时无力承担;(2)真正建成,初步测算出进出的货物主要是越南的鸿基煤、大米、水果及水产品。经过运河出去的是广西水泥、建材、机械设备等。这些运量仅为运河通过能力的百分之十左右,经济效益甚差。所以在报告中,我们提出不易上马平陆运河的结论。我们的报告递交上去
结束采访时,丁老非常感慨地说:回忆五十四年前的那次对平陆运河的勘测规划工作,仅为今天的运河建设探了一次路,想不到几十年过去了,当时参与的同事多位不在世了。我今天能听到平陆运河即将开工在即喜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可以实现运河开通的梦想,真是感慨万分啊!也期待运河竣工的那一天,能坐上轮船,亲身体验由内陆通达海上的畅快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