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超美/文
妻子要到优年会所画油画,因为有专门的画室,加上邻居中有绘画老师,就搬来暂住些日子。
午休后转到会所,大厅正在放电影,一看战争片,入座往下看,是今年非常叫好又叫座的《八佰》。场面很血腥,有身临其境的战场感,全德式装备的军人很神气。这也是在解放战争中面对人民解放军溃不成军的国民党军。但至少在抗日的这一战,可圈可点,气节可佳,出现了谢晋元这样被国人铭记的抗战英雄。
淞沪会战,蒋介石是赔了老本,将黄埔系精锐部队包括36师、87师、88师三个德械师,率先开赴上海抗战前线,和强大的日军死拼消耗。
且不说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战略决策上的弱智,单就执行命令的指挥者电影主人公谢晋元,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率领800将士(实际400余人)有效抵御了骄横的日军,从心理上破灭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梦想。
导演敢把国军抗战的故事再现于公众视野,搬上社会主义中国的屏幕?这种气度来自于执政者对于全民抗战的正视与肯定。
对于电影艺术,我不想细说,总的有三点:
一是展现了民族气节和烈性的张扬,却暴露了国民政府拿忠诚军人的生命做赌注,以痴忘换得西方的同情支持。
二是再现正面战场的抗战状况,淞沪会战以溃败告终,但这最后一役四行仓库保卫战,让过往鲜活的生灵,复活在后人的永久记忆中。
三是嘎然而止的结尾太唐突,不明历史的观众
看完莫名其妙,最后让整部电影叙事也晦涩不清。
对我个人而言,《八佰》是大有启发和收获的,至少弥补了在我心中深藏的一个遗憾。
让我想起一位故去30年的亲人,一个与谢晋元同姓,同样参加上海抗战的谢平难将军。我再一次翻阅谢平难遗留的自传手稿,他在沪松会战中,坐阵另一个国军德械师36师(师长宋希濂)108旅中校参谋主任,也正好与谢晋元同职同衔。谢平难所在的36师在保卫上海的“江湾战斗”中,率先攻入日军占领的汇山码头,后转入大场防御战,全师死伤12000将士,最后边打边向南京撤退,途中谢平难被日军飞机炸伤。
《八佰》观后,让我对谢平难一段抗战经历找到了一个参照人物,那就是电影主人公谢晋元。感谢管虎导演再现了那场会战的一役四行仓库保卫战,部分还原了那场战争的真实场面,也让曾经晚年与我生活,靠我搀扶背托的佝偻老头谢平难将军,形象立刻高大丰满起来,他当年的戎装气质一定也像谢晋元一样,威武挺拔,铮铮男儿!
谢晋元小谢平难九岁,黄埔四期毕业,四行仓库保卫战是被他的88师,逃跑师长孙元良所命送死的,但此战震撼国人,成就了一代抗战名将。
电影艺术对于真实的历史总显苍白无力。它在演绎谢晋元辉煌和成名的同时,无法说清他更悲壮的人生结局。四行孤军奉蒋介石命,拼死撤入至英租界,但租界工部局迫于日军压力,违背承诺,解除了将士们的武装,扣留押在孤军营中。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孤军营中被叛徒刺杀,一代抗日英雄,就这样悲愤以殁,时年37岁。这个结局比他指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更惨烈。
谢平难将军早年与彭德怀元帅是湖南陆军讲武堂不同届的校友,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后在湘军任职,官至少校团副。唯恐遭蒋介石所谓嫡系排挤,委屈回炉进入黄埔三期。抗战爆发前,在国民政府南京中央军校受训,七七事变后,提前结业调任国军第36师108旅中校参谋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少将部员。1949年调任国军20集团军少将高参,1949年10月在四川郫县率部起义,1954年由中南军政大学转业任武汉市政府终身参事,1990年以93岁高龄在家中寿终正寝。
认识谢平难,是因为在他身边陪伴照顾的侄孙女,我们两家都住在法租借,隔一条街。经人介绍,我成了上门的侄孙女婿。和谢平难共住一个屋檐有五年的时间,我一直无法将这个身体发福、步履蹒跚的垂暮老翁,和一个叱诧风云的国军将领联系起来。他始终操着一口难懂的湖南乡音,交谈中不过是些生活琐事,也跟我讲《论语》典故,至死都密藏着自己刀头舔血的不凡身世。
我一直未见过叔公谢平难在国军穿军装的样子,看了《八佰》,先前模糊猜疑的模样一下子清晰起来。电影里谢晋元的戎装配枪,就应该是谢平难穿戎装的样子,军装上的中校军衔也绝对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