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前人栽树,后人岂止“乘凉”

标签:
旅游历史时评 |
退休后,两次游海南岛。第一次印象最深的是,在海南岛北端的一片海滩,这里建有临高角解放公园,记录了解放军用木帆船,成功抢滩登陆解放海南岛,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木帆船打败军舰”的奇迹。
最近这一次,是一家美国华裔投资公司邀请,参加2020首届数字经济峰会。吃住招待规格很高,并安排旅游项目。但我确被这个曾经的蛮荒流放之地,变成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倾注了极大兴趣。

海南岛70年的沧桑巨变,当年“屯垦戍边”的建设场景已经无法重现,而遍布琼岛的密密胶林,提醒着人们:曾经有一只解放海南岛的英雄部队,成建制地退伍转业,他们脱下军装立刻成为新组建的国营农场的职工,从此,让过去零星的小面积私人种植橡胶园,变成了国家战略布局中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
其中的一部,四野43军,恰恰是我后来当兵的部队。我不仅对我的前辈军人舍生忘死的气概所感动,更为他们拋家献身祖国建设的故事所震撼。

而此前,中国的天然橡胶种植,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坎坷和曲折。有资料显示,1904年,云南土司从新加坡购买巴西三叶橡胶树苗,在海南、广东、云南试种。许多爱国华侨冒着生命危险,将如蚕豆大小的树种,缝在人体皮下,从南洋种植国,漂洋过海,历经月余旅途颠簸,带回到中国。
在北纬18度以北,被专家视为“植胶禁区”。当年远在南洋橡胶种植区谋生的华侨,不仅冒死带回树种,以及橡胶种植技术。经过几代人的摸索试验,零星小范围在广东(轄海南岛)、云南地区取得成功。
1906年,海南琼海华侨何书麟,最早将4000粒橡胶种子,从马来西亚引入到琼海、儋州一带种植。直到新中国建立,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对天然橡胶这一重要的战略物资实行禁运。一些东南亚的橡胶出产国,在美、英控制下,制定了针对中国的橡胶禁运“封关”法律。不要说是成品的橡胶,就是一颗种子、一截橡胶芽条私带中国,当事人就要遭受监禁和杀头。因此,就有了“一粒种子一粒黄金”的说法。
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将天然橡胶种植纳入国家战略,从1951年底起,解放军四野的一支前锐部队,在解放海南岛之后,即刻就地改编,接收了一家最大的沈氏私人橡胶园,开始了实现国家橡胶大战略的新创业。之后,一批又一批复退军人、知识青年、农林专家、技术人员多达数十万人,在海南岛打响垦殖天然橡胶的战役。
当时的海南岛作为海防前线,除环岛的海岸区,中部山区渺无人烟、荆棘丛生,他们面对无路可走的热带原始森林,常常与毒蛇、旱蚂蝗、草扒子、马蜂相陪伴,住在茅草屋里,半夜出门割胶。就是这样一群人,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中国橡胶种植产业的辉煌。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天然橡胶生产国。
橡胶作为国防工业的战略物资,同时与人民生活品质息息相关。海南岛丰富的橡胶林,提供了优质的天然橡胶,但一直以来对纯天然橡胶的民用技术,都停留的初级加工的低水平。
再好的天然橡胶原料,因为发泡技术不过关,就出不了上好的纯天然乳胶。以至于国人必须去欧洲泰国购买到舒适的乳胶用品。我家的乳胶床垫、乳胶枕就是旅游泰国买的。

今天到现场一看,令人大开眼界,海南岛的民用乳胶产品,已经成系列,而且价格要比国外市场低百分之三十。从宣传展板到体验大厅,我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天然乳胶的加工制作工艺,对海南的乳胶制品充满信心。我同行一批十几辆大巴车的参会代表,都兴致勃勃听介绍,又亲自体验产品,大都决定带几件海南特产回去,以至于等候打包邮寄的排起了长队。

海南岛之行,让我见证了强大的旅游内需市场,只要有自身优势特色,满足各种消费层次,就能够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