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孩子们暑期放假第一天,趁着雨后凉爽,驾车30多公里,参观昆仑关。刚住南宁时,每次经过路牌上,都提示“昆仑关”,以为就是一个古老的关隘,应该随时做一个观光游。近段一直炎热高温,游泳成了我重要生活内容,就把昆仑关的事忘到脑后了。
作为一个军人,一个曾经保家卫国的参战老兵,今天带孙辈来到昆仑关,让我内心震撼。79年前,这里发生的昆仑关战役,真的不逊于世人皆知的台儿庄战役。本来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孤陋的大脑仅存的历史记忆,就只有一部《中共党史》。对于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知之甚少。若不是中共现政权举行了盛大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对于抗战八年的正面战场几乎一片空白。再加上受叔公谢平难将军经历的影响,通过武汉市参事室资料,知晓了沪淞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大会战。此后我也拾遗补缺了一些战争历史。
当我们一家人穿过刻有“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的南牌坊,我就好像置身于喋血的战场,331级花岗岩台阶,只抵阵亡将士纪念塔,两个外孙女基本不歇气,和我们到达塔基最高峰。只可惜,纪念塔已经被工棚和网罩遮住,隐约看到塔身至尖顶,如高耸刺向苍穹的利剑。
在纪念塔北面,虽然拉着拦截神索,我还跨越过去,围着“品”字型的公墓走了一圈,目光移动在墓碑上刻着阵亡名录。
按着路牌指示,来到昆仑关楼,这里被誉为中国“南方天险”。这里被誉为中国“南方天险”,地势险要,是进入南宁的天然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一家人在楼前合影,然后沿着新铺的山脊步道,到达博物馆。
79年后的今天,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去,但墓园博物馆中1000多件抗战文物史料及图片,昆仑关战役场景复原,才能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惨烈。
1939年12月,侵华日军企图切断当时中国大后方唯一畅通的国际交通线,占领了昆仑关。为夺回昆仑关,中国军队先后六次发起猛攻,以伤亡1.4万多人的代价全歼日军第21旅团,击毙日军少将中村正雄。昆仑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罕见的一场成功的正面攻击战。
除了新建不久的墓园博物馆,昆仑关战役遗址的所有建筑都是战后,国民党第五军派工兵连所建,包括第五军抗战阵亡将士墓、纪念塔、牌坊等。
在一场大雨中,我们离开了昆仑关。对于只有五六岁,尚且是欧洲籍的外孙女,并不十分清楚在此发生的激战,而要说对她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难免牵强附会,但为抵御外国侵略,弘扬英雄主义,敢于牺牲的精神换来和平幸福,应该被世代铭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