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岁月如梭,儿时对云南的梦幻记忆,将近半个世纪,今天终于走进现实。游西双版纳除了看它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最吸引我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傣族风土人情。
咋一听“傣族园”,就不太喜欢。如今,随便弄个绿化,建个亭子,就叫公园。对于七彩的云南,满目的公园,它根本提不起游览的兴趣。因为陪一位长辈,决定去看看旅游团推荐的必游景点。
驾车在澜沧江畔蜿蜒的柏油路上行驶,两旁茂密的贝叶棕遮天蔽日,遍布的椰树、香蕉林,明显感受到南国雨林情调。蓝天托着多姿的白云,在视野里漂来漂去,冬季西双版纳的凉风,吹进车窗,让人神怡惬意。这开始的好心情好印象,让我不由得停车路边,拍下山丘峡谷中的澜沧江。
车行到勐罕镇橄榄坝,就到达傣族公园的门口。门票65元还不便宜,停车是免费的。
所谓傣族园,其实是5个保存完整的傣族自然村寨,设一个门楼,搞个游客中心,就可以合法的掏游人的口袋。后来听说是政府为了保护傣家文化,将此列为民族传统建筑保护村寨,特许了政策。我想应该直接叫傣族古村寨,更让人接受。
进公园大门不远就是曼将村,正好我们与一个小团队同行,就随一位傣家妹上了她家的二层居室,这是一个占地约300米的傣家木楼,根据傣族风俗,进主人家必须脱掉鞋子,但主人出于礼貌,没让我们脱鞋,而是备了在城里常用的鞋套。上十人围坐在低矮的茶几旁,傣家妹用她们自种自制,加上糯米叶的茶招待我们,娓娓讲述傣家神秘而奇异得习俗。
傣家木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冬暖夏凉。一楼堆放杂物拴养牲畜,二楼住人。我们5个寨子连片,世代沿袭男耕女织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崇尚自然,爱护家园,喝着澜沧江的水,捕捉江中的鱼,打捞江中的青苔,寨子内的竹林供傣族人做出清香的竹筒饭,这些大自然恩赐、傣家人日常吃的普普通通的食物,被来西双版纳的游客捧成了佳肴美食。
妹子很自豪的说,我们这里没有棺材,没有墓地,没有清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死后,用树木烧成灰,撒在自家田里。听着听着,反倒觉得这种生死观比文明社会更加先进。这不正式我崇尚的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吗?!
妹子接着说,我们傣族人没有白头发,从不用什么洗发精护发素,洗米的潲水,放上三天,发臭发酵了,再用来洗头,给头发最好的营养,然后澜沧江的清水洗净,当然要挤一只新鲜柠檬,一起洗完头发。这种保护头发的另类方法,让所谓现代人嗤鼻呀。
妹子又说到傣族人的银腰带,傣家姑娘出生后不久就要系上银腰带,这样可以束腰,保持挺拔。她指着游客说,看你们的坐姿,我们傣家女像这样做,腰不硌死了。还真是,傣族女子身材小巧,但一个个出落得身材婀娜、体态优雅!
傣族女子对银腰带佩戴也颇有讲究,它作为一件美丽的饰物,而且还表明自已身份地位,通常女人们认为银腰带越宽就越美。未出嫁的姑娘戴3公分,婚后就再宽一点,村长的达到4公分。
按照傣族人的规矩,已婚妇女要把家中的钥匙挂在银腰带上作为标志。
对于婚姻,傣家女人恪守从一而终,
傣族的男孩到了七八岁,就要送到寺庙,出家做个小和尚,为的是学习本民族的文字和传统文化,让它得以流传,不至消亡。还俗后才能成为有教养的男子汉,才会赢得女子的芳心。这一点与信奉小乘佛教的老挝泰国一脉相承。
漫步在村寨小道,典型的泰式佛塔和傣家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楼周围载着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枇杷等热带水果,村寨充满诗情画意,原生态的傣家生产生活场景,加上非遗文化展示,民族歌舞表演,无处不感受到傣家文化。
从傣族园赶摆街进门,走到尽头,就是万人泼水广场。傣家人一年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泼水节,它在每年四月份,当地人称“傣族年”。在傣族园的泼水广场,标榜“天天都是泼水节”,以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天有定点的时间,举行两次,仪式浓重。我们一家人提前选好观看点,先由身着数十位民族服装的傣家女,围绕圆形广场,翩翩起舞,锣鼓音乐,聚拢人气。主持人的高音喇叭,不断向在场的游客发出邀请,哪怕一个家庭、一个旅游团派一个代表参与其中,但许多人只愿当看客。当水柱喷起,傣家女们在水池边,开始互相泼起来,才陆陆续续有游客参与。我就作为一家的代表,只脱了外套,光着脚就奔向水池,向我旁边的傣家女、游客、孩子泼过去,但愿如傣家习俗所祈福,洗去尘埃和罪孽,泼湿全身,幸福一生。后来从家人抢拍的镜头里,我觉得狼狈的落汤鸡形象,因为一套黑色而在清一色民族服装中特别突出。记得一定要带一套替换的衣服,或者50元租一套服装和脸盆,才不至于下面游程的尴尬。
满满一天的游览,虽比一日两景的蜻蜓点水好许多,对于崇尚深度游的人,可以住宿一天,细细品味傣族农家乐。
当黄昏的一摸晚霞,照临傣族园,我们才离开这里片仿佛穿越了数个世纪,古朴原始的傣家村寨。那些木质的两层吊楼,辉煌金灿的佛寺,饱满垂坠的果实,均被涂上温馨的橘黄。而见闻体验的悠远民风,独特神秘的习俗,以及傣家人守着的青山,茶园,花海,温暖无冬的气候和门前流过的澜沧江,滋养他们的那一方水土,自足的生活的场景已经深记在脑海里。

去傣族园途中

进入勐罕镇

民族村寨保护标牌

听傣家妹子娓娓道来

傣家人的装饰

游览曼村

傣家人的银器

楼栏的牛头

探寻民风

傣家旅馆

推磨

农家乐

非遗展示

傣锦

傣家男人的配刀

篾编

体验

佛寺

红色包围

门楼

藤条大佛

在佛地

赶摆街入口

竹楼

棕树林

泼水广场牌

泼水仪式开始

锣鼓助阵

疯狂的黑衣人

泼湿全身

我和妻

泼水盛况

民族歌舞

停轿车的傣家楼

别样竹楼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