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行之二:琅勃拉邦的布施

标签:
老挝琅勃拉邦布施 |
腊月二十七,磨憨海关一上班,我们就第一波办完了中国出关,老挝入关。4台车在对讲机指挥引导下,一路奔驰在新铺的柏油山路上,正午达到勐赛,在一家中国餐厅用餐。然后又继续穿越100公里山路,最后进入平缓的谷地,于黄昏时分抵达琅勃拉邦。
次日清晨五点多,我就走出宾馆,在清静的街道上,只有星星灯光,当地人(我发现都是妇孺)默默跪坐在自家门口的路边,地上一张编织的垫子,前面一只竹编提篮,赤着双脚,鞋子反扣在垫子一角,身体端正,双手合在胸前,面部神态安详,等到三三两两身披袈裟的僧人走来,他们才打开篮盖,拿出食物,僧人也很配合的打开挂在前胸的银色盆盖,接受了布施食物后,也静悄悄离去,消失在飘散氤氲的小巷尽头。发完篮中食物,当地人很快也收拾好垫子,起身回到自己的家里。布与施,平等而坦然,他们不需要旁人的打扰,静悄悄完成整个布施过程,我想这应该就是琅勃拉邦绵延千年的布施的真实再现。一种纯粹无染的没有掺杂任何企图的悲心摄受,才真正令我感动。
然而,这整个就几分钟的布施,让我们这些第一次来的游人,因为没有拍到想要的镜头,就不顾当地习俗,冲着布施人就大声问:“玩了吗?还有在哪里?”因为天还没亮,此时我无法看清当地人被冒犯的表情。这时听到游客中有人指路,往前——王宫方向。
步行到几百米处,我看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这时天已微亮,在众灯闪烁下,一场“布施”的大戏闪亮登场,游客里手机、相机、闪光灯布阵路中央。布施的席位被清一色的塑料小凳摆满,我们一起来的几名队友向老挝小贩买了席位,2-3万老币,每个人一个小凳和一笼糯米饭,亲自参与布施给僧侣。好几百僧人排成长龙,老者在先,小僧随后,迤逦走来。
我纯粹作为一个观众,为了看懂琅勃拉邦布施的门道,我临时补充了一点相关知识,这里的寺庙是不开火的,所有僧人的食物都靠着每天清晨布施而来,僧人们严格遵守小乘佛教“过午不食”的戒律,每天只吃早、午两顿饭,过了中午12点就不会再吃东西。还听说近几年,当地政府要求发扬布施佛教文化传承,把原本分散的布施,集中到了我们看到的这条主街上,时间也向后推迟,完完全全成为一场盛大的佛教仪式,一场为招揽游客的商业作秀宣传。
但与今天国内寺庙的完全变味,国人参与的严重功利相比,琅勃拉邦的布施还是带给我一些很人情味的东西。人们的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完美的合二为一,才有这样的机会,让世界各地的游客深刻地融入当地人生活,体验更深度的老挝文化,得到一种布施的快乐。这就是琅勃拉邦成为最受旅行者喜爱城市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