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母家就住在黄石铁山,每年春节会去给他们拜年。在小住的几日,一天大早,独自到附近溜达,从铁山大道步入屋后,一条石板路通往幽静深处,沿着石板路上了阶梯,原来这里就是后地山,走上山顶也不过百级台阶。
山上一处墓地引起我注意,虽不能和皇帝陵墓相比,从其占地规模和墓茔构造,墓主人绝非等闲之辈。墓呈长方形,占地约300多平米。陵区后部山丘林木作依托,两侧有2米的大理石墙作为环护,墙头两端是对称的盘龙石雕,墓区沿山势呈3级台地,最高一级,是五墓并排,主墓高近3米
。往下第二级,中部是盛氏宗谱石雕,落款:乾隆四十七年刊。最低一级,平台两侧有两具蹲坐的石狮,像是守卫的将士。墓茔都用大理石包砌,刻有精美的纹饰,大理石围栏还间隔着雕花的石柱,彰显气派。
从石碑《盛洪卿记》才知道,这是600多年前由外地迁徙入铁山的盛洪卿村太公盛和三的古柩。这后地山也成为盛洪卿村的祖山。其实盛氏先祖年代更久远,要溯源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山东泰山山脉的盛国。从山东到河南,转徙江浙、潇湘,落脚武宁后,从十六世祖盛一五迁来大冶,因此成为黄石盛氏的始迁祖。随后,其大儿子盛聪六带着儿子盛和三由大冶迁到铁山,取名盛洪卿庄。这也解开了我把盛姓家族与近代民族资本家盛宣怀想当然联系在一起的疑惑。
翻过墓地来到山的另一边,是一条坟山通向村落的巷道,连片的青砖高墙院落,许多门户紧闭,千疮百孔,墙歪瓦斜,破落的情景展露无遗。但高大气势的外墙下,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彰显出历史的印迹。原来我是进入了石碑所记“盛洪卿庄”。自和妻子结婚30年,几乎年年来这铁山,今天才发现这个有传奇色彩的盛姓村落。盛先祖和三公带领四个儿子沿后林山(现名:后地山)南麓呈弧形排开,辟荒造地,治理良田,休养生息,渐渐发展成为大冶的望族。到明朝末年,日显发达的盛家湾已经是大冶铁山地区最大的村落。
我悠闲的走在翠绿环绕的盛洪卿村,被一种历史的氛围吸引。一座古寺庙,门头的字迹已经模糊,寥寥几位上了年纪的香客,蹒跚在古刹门外的墙边,平添几分空落寂寥。近前偌大的盛家祠堂,门楼三层,楼顶琉璃斑斓,两端檐头矗立,门夹为花岗岩,门口为汉白玉的石狮,雄伟庄严,古色古香。村内民宅为砖木结构,青砖筒瓦,房顶脊檐,尽显昔日辉煌。整体建筑四方四正,传达出古人“天圆地方”思想理念。600年繁衍,聚族而居,几乎全部姓盛,但确与清朝幕僚盛宣怀毫无干系。从岳父口中得知一个传说,作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得力助手的盛宣怀,一生创造了中国诸多第一,和铁山有关的就是建造了中国最早的矿山铁路。村中汉冶萍火车站遗址指示牌,当年叫盛洪卿站。盛宣怀曾多次从盛洪卿火车站下车,与盛洪卿村的族人商量开采矿山、修建祠堂事宜。至今,大冶铁矿陈列室仍有盛洪卿村人赠送给盛宣怀的盛公碑碑文资料。
穿过清晨空寂的民宅巷子,发现整个盛洪卿村,处于核心地位是盛家大小祖堂建筑,民居群沿中轴线向两侧弧形展开,以廊檐相连,就是逢雨天,也无需雨具就能从任何一家出入祖堂。祖堂前为村中广场,约半个足球场大,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即是全村族人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又是进行各项活动的中心,至今还留有1937年冼星海率抗日救亡队演出的戏台。广场的尽头,是一汪柳丝轻扬的圆形古池塘。从后地山这座支撑盛洪卿村的背嶂进入,到村口平坦的柏油路出来,我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新建的路名就叫盛洪卿街。到此我能清晰看出盛洪卿村井然有序的格局,有古老风水的选择,有建筑艺术的传承,更有民俗民风的映照。比起我到过的许多野蛮疯长的城中村,它是值得保留的繁华都市的村庄,与令人震撼的露天铁矿坑一样,是铁山留给游人一份有价值的遗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