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病房奇遇

(2015-07-22 16:09:10)
标签:

父亲

四清运动

病友

情感

父亲有30多年冠心病史,因此提前退的休。1979年历史问题彻底平反,退休转为离休。难以置信的是,父亲的才能晚年被发挥到极致,先是做社区主任,后到街道做城管,他首创了武汉市门前三包,经验推广全国,一干就是10多年。就是在2004年完全卸任以后,75岁高龄的父亲又组织社区合唱团,担任指挥。那时生活充实,身体一直像一个正常人一样。

过了80岁,父亲也退出了合唱团。清闲的生活并没有让老人的心安静下来,清晰的大脑,会让老人坠入回忆的泥潭,担心不能陪老伴到老,担心女儿的小店生意不好,担心睡不着觉把别人吵,甚至担心孙女的中考。最近的一次住院是父亲84岁本命年,他因信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自己吓唬自己住院一场。

今年65日凌晨,87岁的父亲突发心肌梗塞,120急救车就近送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在重症病室看护两天后,转入综合二科第一病室2床。病室共有3张病床,1床是一位与父亲年龄相仿的中风偏瘫老人,3床病人只是白天来输液,完了就回家。病房里大多数时间,就是1床的老人,2床的父亲。


病房奇遇

刚进病房,父亲身上、臂膀、手、脚腕都缠绕着检测仪器,10多小时都在输液状态,医生要求父亲不许下床。病痛的煎熬,加上身体的限制,让父亲十分难受。但这些是我们看护的家人所替代不了的,唯一就是帮助父亲在病床上吃喝拉撒,陪老人聊天散心。1床的老人听到父亲抱怨,就对他说:“你这算什么,我曾经在床上被限制20天,配合治疗观察。”

两个同室病友经常谈天,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他们怎么也不敢相信,原来50年前是一对熟悉的敌友。他们已经认不出彼此,但当听到工厂的名字,中风偏瘫的王际信脱口就说出了父亲的名字:“在厂里有个叫××(父亲的名字)您知道吗?”可见老人对那段历史的刻骨铭心。大约是父亲转进病房的第3天,恰好是周末我休息,我驾车送母亲到医院来接替二弟。我们一进病房,父亲在病床上激动的对母亲说,你晓得他是哪个(指着1床的病人)?看母亲一脸茫然,父亲接着说,他是王际信,四清工作组组长。母亲立刻上前说:“这么多年,不认识了。”但又像是十分熟络的坐在1床老人的旁边,用手拍打了一下老人的胳膊:“你王际信整得我家老鲁好苦啊!”

病房奇遇

父辈这代人,经历过历史,也最不能忘却历史。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席卷中国大地的“四清运动”开始时主要在农村进行,到1964年运动后期扩展到城市,数百万四清工作队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30岁的王际信作为市机械局派到工厂指导“四清”的工作组组长,作为2000员工中唯一的两名摘帽右派之一,父亲自然成了"四不清"干部,在工作组的发动下,发起了对父亲的调查批斗。“四清”工作组专门到父亲祖籍地,调查历史问题,竟然将一个同名的特务档案安插给父亲,立刻工厂就出现了一条“打倒反革命特务分子××”的标语,让同在一个工厂的母亲惊呆了。父亲之后被楸斗,强迫在车间监督劳动改造。母亲常常以泪洗面,她不相信这一切。

交谈中,各自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说起来都很伤感。五十年的时光流转中,当年的风华正茂,如今却风烛残年,岁月是把刀啊!所谓人生无常……话说到此处,王际信老人慈祥地对母亲说:“那时我还不停的劝你”。

四清运动中,一些冤案往往是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上级工作队手中制造出来的。我想父亲的遭遇和眼前这个发声微弱的王际信老人脱不了干系,虽然之后平了反,痛苦灾难就算一笔勾销了吗?有多少人在精神和肉体上留下了永远不能康复的伤痕.上面这段历史,除了父母之外,就连他们的许多亲属对我们几个孩子们所经历的欺压和苦难旁人知道甚少。父母不再去想那段“不光彩”的往事们他忙于工作生计,这些生命片段有意地被拿走了,哪怕跟孩子说起过去,他也只字不提。

病房的这场相遇,我不仅没有看到父亲的怨恨,还让父亲异常的兴奋,让他度过不能下床最难受的几天。看得出,父亲对卧床十年多,坚持康复治疗,靠护工的帮助才勉强可以挪步的王际信,充满着同情。因为晚间睡不着,几次为打扰休息而向王际信道歉,还热情的把他介绍给母亲。也好像点醒了父亲“从历史尘埃里走过来的人,有勇气面对、回忆、思考,才会给后人留下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